浙商出海共织发展纽带
日期: 2025-11-13来源:浙江日报
当全球经贸合作从货物互通向价值共生迭代,浙商出海的版图上正悄然织出一张特殊的“网”——生于贸易、兴于交流的“民心网”串联起海外民众的就业机会、健康保障与文化认同,以ESG理念为线,将经济合作延伸为民心相通,在全球市场书写着“中国温度”故事。
本土化赋能
让技能扎根海外
在ESG的社会维度中,“就业”是连接企业与当地民众的重要纽带。
浙商出海不只是“建工厂、拓市场”,更通过岗位创造与技能传递,让当地民众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产业落地与人心扎根的双向奔赴。
走进振石控股集团位于印尼中苏拉威西的工业园区,镍铁冶炼车间里,印尼本土员工正熟练操作智能控制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印尼本土的技术工人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在振石工作,有机会去中国培训,现在能独立处理智能设备,工资也涨了。”在印尼,不少员工感叹道。这是振石“就业本土化”战略的缩影。
作为印尼镍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振石控股计划建成“红土镍矿—镍铁冶炼—不锈钢”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及“电池材料—回收”全产业链,在产业链各环节预留大量岗位。从一线操作到中层管理,一万多名印尼民众通过系统培训掌握专业技能。这份对当地就业的贡献,让振石在2023年斩获印尼中苏拉威西省级“就业社会保障奖”,成为当年唯一获奖的中资企业。
同样在欧洲,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波兰工厂,正以“融入式运营”深耕当地市场。2022年以来,三花控股波兰工厂开始走进海外大学,推进公司国际业务“属地化”进程的同时,不断完善本土化的用工生态。如今,走进三花控股波兰基地,从生产调度到行政后勤,95%的岗位由波兰员工担任,当地员工说:“公司会根据波兰的劳动法调整福利,还组织我们去中国总部交流,感觉不是‘外资工厂’,而是‘本地企业’。”
为确保本土化运营的可持续性,三花控股建立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办公室”三级风险合规管理结构,将波兰的劳动法规、环保标准纳入企业治理体系。“我们在波兰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当地经济生态的一部分。”三花控股相关负责人说,亚威科工厂不仅每年为当地创造500多个稳定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物流、零部件供应等产业发展,成为中资企业融入欧洲本地市场的典范。
暖心医疗
把健康送到社区身边
如果说就业是发展的基石,那么医疗健康就是民生的长效保障与幸福底线。当下,不少浙商企业跳出生产经营的单一维度,聚焦海外社区的民生痛点,以暖心医疗、健康保障为切入点,让“中国关怀”直达民众心坎。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恩格维小学,一间由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健康课堂里坐满了认真聆听生殖健康知识讲座的青少年——这是振德医疗与石榴籽易行爱心基金联合发起的“Afya Kesho项目”(斯瓦希里语意为“明天的健康”)的公益教学场景。
“非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面临健康知识匮乏、疾病预防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的项目致力于为填补这一空白做贡献。”振德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社区义诊+物资捐赠”的模式,为肯尼亚青少年提供健康培训,同时免费发放卫生用品、防疫物资。“授人以渔”的健康干预,让振德医疗的海外责任实践不再是“一次性捐赠”,而是扎根社区的长效守护。
同样在东南亚,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马来西亚基地,正以科技力量守护当地民众的呼吸健康。作为中控技术在东南亚的“绿色制造基地”,中控制造(马来西亚)不仅实现自身生产的低碳环保,还主动为当地解决环境治理难题——针对马来西亚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频发的问题,中控技术开发了“空气污染预警实时监测系统”,通过部署在城市各处的传感器,实时采集PM2.5、二氧化硫等数据,一旦发现空气污染,就会发出预警短讯,通知环境局执法人员。执法人员马上收集空气样本,送到流动车分析未知气体和鉴定原因,尽早发出警报给民众。从“绿色工厂”到“环境守护者”,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浙商企业,正用科技为民生兜底,让中资企业的责任形象深入当地人心。
融合互鉴
让文明对话跨越国界
民心相通的重要体现,是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当浙商带着中国品牌出海时,不少企业选择以“文化为媒”,在海外市场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中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内涵被看见、被接纳。万事利集团在法国的实践,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走进法国巴黎的万事利丝绸文化产品传播中心,双面印花的大方巾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是万事利融合了法国印象派艺术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产品,在法国市场深受欢迎。“我们始终坚持文化赋能,信念就是做最好的产品。”万事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体系,万事利在法国运营的MARC ROZIER品牌,特意邀请原爱马仕丝绸控股集团CEO巴黎特担任品牌负责人,推出“丝绸+皮革”“丝绸+香水”等跨界产品,既保留中国丝绸的细腻工艺,又融入法国时尚的设计理念,上市后迅速进入法国高端百货商场。
如今,在巴黎的时尚圈,万事利不再只是“来自中国的丝绸品牌”,而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不仅获得了ISCC EU和ISCC Plus认证(国际可持续碳认证),成为欧洲市场认可的可持续丝绸品牌,同时也将“文化展示+产品体验+技艺交流”融为一体,让法国民众近距离感受丝绸文化的魅力;不仅把中国丝绸卖到法国,也让中法丝绸文化有了新对话,为品牌出海开辟了“文化赋能”的新路径。
在全球合作日益注重人文温度的今天,浙商的实践证明:民心相通不是“额外的责任”,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更多中国企业带着“尊重、理解、融合”的理念出海,将在全球市场织就更密、更暖的“民心相通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