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以本地化融合赢得全球朋友圈
日期: 2025-11-13来源:国际商报
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3年位列全球前三。
如果将观察的镜头拉远,整个“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对外投资成绩同样显著。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累计为东道国纳税3000多亿美元、带动大量就业,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全球FDI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能够稳步推进,依靠的正是可复制的产业供给、可信赖的制度网络与可持续的本地融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表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塑造了产业输出能力,完善的制度网络为投资合作提供稳定通道,可持续的本地融合模式则确保了投资的长期价值。
吕越解释道,中国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整体解决方案输出的升级,方案涵盖设备供应、运营维护和数字平台的综合能力,经过国内超大市场的充分验证,形成可在海外快速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从传统基建到数字基建,全产业链协同确保项目高质量实施与有效风控。通过自贸试验区、经贸合作区等开放平台,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促进与东道国的规则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框架将基建、能源等领域的现实需求与中国在工程、装备、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精准匹配,能够持续推进市场多元化,形成更均衡的全球投资布局,增强应对局部市场波动的能力。中国企业已将本地化运营作为核心战略,通过本地采购、用工和培训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与人才链。在项目全周期中严格遵循环保、安全和社会责任标准,以“投资、建设与运营”一体化模式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东道国创造实质性就业与税收,夯实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大国体制赋予的战略执行力、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需求牵引力、全产业链形成的供给支撑力和高素质人才构筑的创新驱动力等是我国对外投资在全球经济波动中依然保持增长势头的深层优势。”吕越告诉记者,政策保持高度稳定性与连续性,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多双边合作机制等系统性安排,引导对外投资方向,分担企业风险,保障重点战略项目的长期实施;通过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成熟、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不仅大幅降低了海外拓展的试错成本和市场风险,也让中国经验在全球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适应性;全产业链供给优势可以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灵活配置资源,确保海外项目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方面实现最优平衡,从而构建“高效、可控、可靠”的综合竞争力;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对外投资项目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中国企业还能通过培训与本地化生产,促进技术转移与管理经验落地,推动东道国产业发展与能力提升。
“‘十四五’收官,中国双向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对外投资存量超3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投资比重增至7.2%。其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累计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为共建国家创造超过420万个就业岗位。”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壮看来,这些实绩为中国“十五五”开放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五五”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制度赋能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