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主线:数字化、绿色化和产业链协同趋势渐显
日期: 2025-11-21来源:国际商报
当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加码东盟市场。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4800亿美元。2024年,中国对东盟地区投资比2023年增长12.6%。
这一趋势随着10月2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正式签署而进一步凸显。东盟拥有巨大市场潜力,2024年整体GDP已达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随着合作的继续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表示,在中国对外投资总体向好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将成为推动中国对东盟投资加速扩张的重要增量。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将显著改善制度环境、降低跨境成本、提升供应链韧性,中国对东盟投资将沿数字化、绿色化和产业链协同三条主线呈现更强增长势头。
具体而言,一是规则升级强化制度型开放,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覆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准互认等领域,推动合作从关税减让转向规则对接。例如,广西汽车集团向东盟出口整车突破5000辆,是制度环境优化带来的典型成果。标准互认和合规成本下降,将直接提升中国制造在东盟的准入效率,扩大从装备制造到消费品的投资与贸易空间。
二是供应链互联互通加速产业链重构,制造业对东盟投资迎来新增长点。供应链专章强化多式联运、口岸协同与关键产品自由流动,为中国制造在东盟构建区域生产体系提供制度保障。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实现“建厂—建链”模式,带动17家中国产业链企业落地。这是未来趋势的缩影,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装备等领域的集群式投资将进一步扩大。
三是营商环境全面改善,投资从单一项目向多层次生态布局延伸。海关便利化、数字化通关、中小企业合作等机制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运营可预期性,削弱不确定性因素。软联通的加强使更多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进入东盟市场,推动投资从大型基础设施扩展到服务、技术、数字贸易等更广领域,形成全链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