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 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日期: 2024-09-05来源: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农业农村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第一道关口,也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保证。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法治建设逐步健全,围绕乡村振兴促进、土壤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制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聚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要素,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框架已经初步搭建;科技支撑更加有力,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需求的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推出了一批重大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主推品种;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开展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土壤环境质量详查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规范,为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规范高效开展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等工程建设扩面提标,到2022年底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面积超过1亿亩,耕地质量平均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进一步夯实了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物质基础。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减量增效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覆盖率不断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持续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农膜回收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并举,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总体看,我国已进入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与农业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尤其对照这次全会提出的相关目标任务和要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还有不少差距。一是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尚不健全。现有各类监测工作统筹水平不高,覆盖范围、指标项目、点位设置等不能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监测结果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二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的产业布局尚未完全建立,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机制尚不健全,种养主体分离、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的现象仍较突出。三是农业绿色发展财政金融支持强度还不够大。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缺少综合性扶持专项,自上而下的发展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尚未建立,支持种养循环发展的金融、价格、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还不健全。四是全链条协同的监管体系仍需完善。覆盖农业投入品生产准入、质量监管、使用回收的全环节综合治理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下一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补齐弱项短板。一是着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进一步细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明确相关治理管理要求和责任主体;二是着力完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加强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保护规划和分区管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着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监管,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强化部门联动,持续开展工作问题会商和联合监管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当前,尤其要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这一基础性工作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的突出短板,对标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和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需要,按照《决定》提出的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相关监测工作,夯实农业生态环境全链条全环节综合治理的监测基础,具体建议:
一、优化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内容和技术标准规范。在全国主要农区开展基础性长期定位监测,持续监测土壤环境、耕地质量、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废弃物利用、农田氮磷流失、地膜残留等情况,并加强新污染物、农业碳排放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等前瞻性研究监测。同时,要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项监测,重点监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南方地区重金属污染、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等状态趋势。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引领作用,围绕农产品产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需求,加快构建包括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分析测试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样品制备等内容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二、提升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水平。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加强监测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防范数据不准不实,打击数据弄虚作假。加快实现跨地域、跨部门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共享与服务,提升数据集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能力。建立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强化监测结果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工作的衔接机制。
三、加强监测体系队伍建设和工作条件保障。研究出台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央、省、市、县四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稳定监测队伍,确保监测工作有人负责、有人干事。完善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第三方机构遴选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监测力量作用。加强基础性长期性定位监测、监测技术标准研发、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统筹国家监测和地方监测,科学合理布局监测点位,完善监测点位设施条件,整体提升监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