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年为绿色生活打分,指数背后看湖州变化
日期: 2024-08-22来源:潮新闻
宇宙浩渺,地球不及一渺微尘。但环顾四周,我们所有的依存就在这山河草木之间。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太湖南畔,湖州再次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指数。这次的数值为96.6,比上年增加2.4,属于较高实现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这说明,湖州老百姓正将绿色低碳理念浸润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为保护地球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自2021年创新制定全国首个绿色低碳生活指数以来,湖州已坚持4年。指数从最初的86.8到今年的96.6,这是湖州百姓向“绿”而行的生动实践,也是个人自律与政府有为结合汇聚起来的强大合力。
四年探路,指数的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变化?在全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的当下,又带来哪些启示?
湖州发布2024年绿色低碳生活指数
顺手而为,低碳很“潮”
程辉2992分,邵学究2629分。当得知各自的碳积分在湖州“绿色文明生活码”上名列前茅,成为低碳达人时,两位湖州市民都有些惊讶。
在他们看来,身边的朋友、同事也基本会做到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低碳生活方式。“可能是因为开车少。”两人不约而同地把高分“归功于”绿色出行。不同的是,程辉每天坐40分钟的公交往返于市中心和东部新城,而邵学究工作单位离家近,天天骑着共享单车上下班。
他们习惯打卡的“绿色文明生活码”,是湖州推出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后,面向市民在当地媒体平台上开发建设的小程序。日常生活中,市民如有垃圾分类、公交支付、光盘行动、乘坐绿色出租车等节能减排行为,都可以打卡领取积分。
“前两年就是偶尔上去打打卡,现在已经成日常习惯了,低碳多‘潮’啊。”邵学究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积分还能当钱用,一举两得。”截至目前,湖州“绿色文明生活码”注册用户数达到42.8万,使用量为760万,平台对市民绿色生活行为激励兑换价值已超过100万元。据介绍,湖州绿色低碳生活指数由客观指标、主观测评、应用数据分析三部分组成,而应用数据分析这部分主要来自“绿色文明生活码”。
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日常习惯。
虽然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百姓自我选择,但是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政府需要在理念更新、政策机制创新、典型示范等方面积极有为,潜移默化地激发出绿色低碳行为意识的崛起,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沈春晓认为,持续开展的绿色生活行动是理想载体。“这几年,相继开展过生活垃圾分类行动、绿色出行提升行动、绿色餐饮‘光盘行动’等一系列绿色生活行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去年开始的“光盘行动”计划,将持续到明年底。目前,行动涉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教育系统食堂、大中型酒店、旅游饭店、小餐饮店和农村家宴中心,餐饮垃圾较2022年减少40%。
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百姓向“绿”而行。
来看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99.69%的湖州受访者有“随手关灯、一水多用”的习惯。
97%的湖州受访者表示,很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湖州厨余垃圾分出量已达每人每日0.32千克,较2019年增加了52%,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也从2019年的40.7%提升到65.92%。
94%的湖州受访者表示能坚持光盘行动。95.41%的受访者认为,酒店设置“半份菜”“小份菜”很有必要。
绿色低碳生活的转型,在很多湖州人看来是“举手之劳”“顺手而为”,也是现今最“潮”的生活方式。
政府引领,信心变足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湖州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测算有两个变化。
一是面更广。
在市本级测评的基础上,湖州优化了客观指标体系并落地区县测评,市区县联动,推动更多百姓绿色低碳生活。
二是指标在优化。
10个市级客观指标被删减,多为湖州已连续多年实现100%全覆盖的相关指标,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面”“公交智能化调度管理实现率”“快递电子面单覆盖率”等。
新增的指标,相对来说完成的难度更高。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覆盖率”“市生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数量”“美丽庭院户数量”等。
人多了,指标变难了,但沈春晓觉得,在引领百姓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路上信心却越来越足。“这份底气,来自于不断优化的系统集成改革,也来自于政企社、市县区的积极联动。”
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湖州此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各部门有各举措,零星搞活动,形成不了合力。在集成改革的思路下,形成涵盖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素养5个维度的客观指标体系,各相关部门在一张网下形成合力、高效协作。
绿色文明生活码的管理端“绿色文明驾驶舱”
系统集成带来的高效能,还体现在绿色文明生活码的管理端——“绿色文明驾驶舱”。该驾驶舱整合了交通、市场监管、教育、商务、住建等20多个部门的数据,通过指标建模,反映出各指标数值。
驾驶舱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分析市民在“绿色文明生活码”上产生的行为数据,能可视化展示全市整体和市民个体的“碳画像”,直观反映全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一旦短期内出现薄弱环节,相关部门就会发起引导行动。比如有段时间光盘打卡数据呈下滑趋势,平台就适时推出‘21天光盘光瓶打卡’,再次引导激励市民积极践行。
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一场全民行动,不能仅靠政府推。记者发现,报告中介绍的湖州做法,尤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协同发力,实现共赢。
以竹代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员,竹材固碳能力突出,生长速度快,在许多领域可替代塑料制品,减少污染,是理想的绿色可持续材料。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竹乡安吉“以竹代塑”工作推动较早,目前已有重点企业30多家,小到勺筷、杯子、吸管,大到桌椅、灯具,以竹子为原料的各色产品也已融入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相辅相成的,百姓绿色消费升级也为我们企业提供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浙江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此外,在垃圾分类上,湖州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模式。从前端的分类投放到中端的清理运输、末端的垃圾处置、再生资源回收,都得益于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出行方面,不少企业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中找到了发展机遇和动力,能链智电落户湖州后就铺开了民宿充电桩建设。
百姓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激励,需要科技支撑,也需要观念更新,需要发展机遇,可持续推动的关键或许正是多元化参与。
内化于心,走得更远
要让绿色生活方式走向更远未来,需要更多有远见的举措和内化于心的自觉。
大力培育生态道德,并形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笃之以信、导之以行的一定体系,是湖州目前的主要方向。
暑假还未结束,湖州不少小学已在优化生态劳动课程,将茶文化、溇港文化、竹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融入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领悟生态理念。
青少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通过一个孩子,可以影响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湖州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培育体系,把生态德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数据显示,湖州市绿色低碳教育中小学普及率已达到100%,44所学校已建设成为市生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设计制作环保布袋,义卖自己种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到白茶园种植体验等成了孩子们开学后的期待。
湖州小学生开展以“生态融编织”为主题的生态劳动编织课程。
家庭方面,湖州广泛开展美丽庭院、绿色家庭创建,把生态德育融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社会方面,则通过绿色志愿服务、生态领域道德典型选树等方式影响身边人。
晓之以理,湖州把生态道德导向贯穿生态文明地方立法。
从制定发布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到先后出台《湖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湖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等12部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领域地方性法规,湖州以法治力量激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判断和生态道德责任。
释放“生态红利”催生百姓“生态自觉”,让百姓更加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年来,湖州在护好绿色本底、生态家底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让湖州的好山好水不断催生出新的生态红利、生态福利。德清的“洋家乐”、长兴的“上海村”、安吉的“亲子游”,以及近年来迭代提升的乡村音乐节、户外露营、“数字游民”、“青来集”等新业态,已像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在生态产品得到价值高效转化的过程中,百姓生态道德素质提升明显。
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眼下,我国加快绘制全面绿色转型“路线图”,制定目标——到2030年,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湖州培育生态道德,推动绿色生活蔚然成风的探索也许能带来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