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堵点刺激绿色消费市场潜力
日期: 2024-09-29来源:中国环境报
刘锦涛,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著有《碳中和与中国未来》、《绿色金融:金融强国的新动能》 等作品,以及《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碳中和”逻辑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契机、困境与出路》等研究报告及论文。
◆本报记者 尚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当前,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呈现哪些特点?未来,应如何完善相应机制、激发市场潜力?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
整体来看,绿色消费的刺激和推广,不仅是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环境报:当前,我国在刺激绿色消费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
刘锦涛:早在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就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培育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侧重于从节约环保的角度推进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6项重点任务,其中强调“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消费理念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并提出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社会共治、激励约束并举四项工作原则。
整体来看,绿色消费的刺激和推广,不仅是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广泛形成绿色消费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
中国环境报:我国绿色消费市场呈现哪些特点?
刘锦涛:近年来,我国绿色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以及较高的发展潜力,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市场需求旺盛。而绿色消费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包括能源、交通、建筑、家电、食品、服装等多个行业,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2024年1—6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批发总量为462万辆,同比增加30.3%,占比达到乘用车批发总量的46.96%;“绿色+智能”成为家电消费的新选择。
二是技术创新驱动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推进,推动了绿色产品的创新和升级。节能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技术的进步,为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起到重要带动作用,2016—2022年,中国授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高达36.8%。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绿色消费产品更加智能和便捷,提升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推动了绿色消费的普及。
三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广,履行社会责任,树立绿色品牌形象。企业通过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绿色管理,提高了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国内绿色消费市场与国际接轨。中国绿色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提升了中国绿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2023年,服贸会聚焦“绿色低碳”主题,多项绿色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首次亮相,充分引领了全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绿色化、智能化进程。
中国环境报:关于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目前有几种类型?具有哪些优势?
刘锦涛: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现有的政策机制和指导方案来看,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绿色食品、绿色衣着、绿色居住、绿色交通等各领域的绿色消费开展直接支持和鼓励。比如,引导绿色旅游和绿色出行、加快太阳能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推广和应用等。优势在于效率高、见效快、社会各界的响应较为积极,且有关部门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以及监督作用。
二是面向绿色消费领域的精准财政支持。比如,政府推广绿色采购、落实面向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对绿色消费品建立适当的补贴等,再配合一定的科技创新政策、消费保障制度。这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行业,可以降低初期的生产和创新成本,逐步建立起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维持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是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绿色消费金融。比如,为个人提供绿色消费信贷、帮助绿色生产企业发行有助于绿色消费的专项绿色债券、发展面向绿色大宗消费品的绿色保险等。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职能,并带动绿色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四是市场化激励机制。比如,推广绿色消费积分、发放绿色消费券、鼓励各消费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绿色消费行动等。这些有助于通过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满足各个群体的绿色消费需求。
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可从引导绿色消费活动和个人信用体系正向挂钩;完善各个行业的绿色产品标准和国际贸易标准;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相结合,扩大绿色消费品的替代效应等方面入手。
中国环境报:为更好地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潜力,您认为需要打通哪些堵点?
刘锦涛:绿色消费市场的堵点目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绿色溢价”问题。大部分绿色产品从上市到走向成熟都需要经历一个“绿色溢价”(即同样的产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比采用传统生产方式所高出的成本)不断降低,以至于最后转负的过程。“绿色溢价”相当于消费者为绿色低碳转型所付出的成本。如果绿色产品价格较高、“绿色溢价”较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应促使相关产品初期有赖于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使其更具消费竞争力;以及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扩大绿色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市场价格。
二是部分行业缺乏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消费者难以辨别真正的绿色产品。一方面,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并推动绿色认证过程的公开透明,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地查阅和验证绿色产品的认证信息。另一方面,绿色产品的一项重要属性是碳足迹和碳排放水平,目前部分行业的碳足迹追踪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果消费者难以借助权威的绿色标准和认证体系来辨别产品是否具备绿色属性,则在“绿色溢价”问题的影响下,可能会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
三是绿色产品的供应链还不够完善,建立从绿色原材料到绿色中间品再到终端绿色消费品的产业链具有一定难度,影响了绿色产品的市场供应和流通效率。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渠道建设,并发展绿色物流,提升绿色产品的运输效率和环保性能,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
四是激励措施效果有限。根据2024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断稳固,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背景下,绿色消费的增长潜力将受到社会整体需求的制约。
中国环境报:下一步,在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方面,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刘锦涛:一是引导绿色消费活动和个人信用体系正向挂钩,比如将绿色消费积分和个人碳账户有效连接起来,并为个人信用评级提供加分项。这方面可以借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衢州市所创新的碳账户碳金融体系,为每个消费者创建个人碳账户,记录其绿色消费行为和碳排放数据。碳账户可以与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金融账户关联,便于管理和使用。设计碳积分系统,根据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给予相应的碳积分,购买节能家电、使用公共交通、参与垃圾分类等行为都可以获得碳积分,并将个人的碳积分和绿色消费记录纳入信用评级体系加分项中,设立明确的信用加分标准。不断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消费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信用评级较高的消费者,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利率优惠、信用卡额度提升等金融优惠,进一步激励绿色消费。
二是完善各个行业的绿色产品标准,以及完善绿色产品的国际贸易标准。对各行业进行深入绿色调研,了解现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分析当前标准的可完善之处。邀请环保专家、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和消费者代表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广泛认可度。
三是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相结合,扩大绿色消费品的替代效应。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这一行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制定绿色消费品替代行动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建立完善的废旧消费品回收网络,设置回收点或提供上门回收服务,方便消费者参与以旧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