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振兴先行密码背后的启示
日期: 2024-10-20来源:中国环境
近年来,浙江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强村富民等方面,探索了浙江模式、树立了浙江品牌、打造了浙江范本。浙江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共同富裕等全面过硬、全域提升、全程领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探寻浙江乡村振兴先行密码,能够为各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启示和思考。
优化配置有限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浙江是典型的农业资源小省,人均耕地面积0.34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但浙江全省上下重农抓农氛围浓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找准突破口,做强存量、做大增量、激活变量,乡村产业空间不断发展。
做强农业资源存量。浙江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强化系统治理理念,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与建设水平。高标准推动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三农九方”科技联盟实质性运作。实现优化配置,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旨在通过标准建设、控制性指标设置,提升地块的资源利用能级、产出效益,推动政府部门从“事后提要求”向“事先定标准”转变、主体用地从“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项目招商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农业发展向“高质高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利用国内外展会平台促外贸,推动农优产品“浙里出发”。大力发展“地瓜经济”,创新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高增长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约30万人在浙江省外承包300万亩土地,实现总产值约400亿元,相当于浙江农业产值的1/4。
做大乡村产业增量。把产业做精做深。浙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代表,做深做精仙居杨梅、塘栖枇杷、磐安中药材等一批乡村“土特产”文章。把链条做长做强。浙江注重把产业链做长、做强,深化“百链千亿”行动,已建成100条超10亿元的全产业链、10条超百亿元的全产业链。例如常山县充分挖掘胡柚多重价值,走好全要素链、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胡柚、香柚“双柚”产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把品牌做大做响。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保护机制,做好西湖龙井茶、安吉白茶、金华两头乌猪等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一批信誉度高、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浙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依托农事节庆、农业展会等活动,讲好品牌故事。
做活要素支撑变量。浙江深入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建设,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全国领先,数字农业已蔚然成风。实施农业领域“四换三名”,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农业名企、名品、名家。大力推进乡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畅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返乡入乡渠道,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优化项目用地、环评等审批流程,制定发布招商投资指引,推进项目落地。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宜居宜业内涵
从理念看,20多年来,浙江不断拓展深化“千万工程”的内涵与外延,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从整体看,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亮眼的标识,全省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浙江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同规同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农村等级公路比例100%,城乡饮水同质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域城乡同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达450元,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形成。
通过创新模式赋能乡村。打破行政区划,实现组团发展。浙江乡村建设探索组团式发展,通过一体化规划、项目化运作、集成化示范、片区化共享,打破行政区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化学连锁反应”。如淳安县下姜村带领周边村抱团发展,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党委,建立党建引领、规划统筹、共联共享等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从“各自为战”向“抱团发展”转变,全方位推进大下姜区域农文旅产业融合,走出“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打造个性特色,突出乡村运营。推广“运营前置+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等村庄经营模式,将乡村运营前置,以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品牌思维,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找到自身发展之路。
以文明善治铸魂乡村。激活基层治理微单元,浙江乡村治理走在全国前列,注重乡村建设的“铸魂”,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基层党建“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全面推广“四治融合”,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探索推广“数字乡村一张图”,形成了“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余村经验”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提升乡土文化软实力,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作用,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开展“百村争鸣”评选活动,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挖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让乡村成为“望山见水记乡愁”的文化符号,做好绿水青山间的“人文经济学”。
强化先富引领,夯实共富根基
浙江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推动共同富裕机制,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领跑全国。2023年,浙江农民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39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
做强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经济强县领跑,浙江“千亿县(市、区)”已扩容至28个。赋能山区弱县,浙江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山区26县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地吸纳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3825元。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强村公司引领,浙江成立强村公司2278家,入股行政村达11280个,有效盘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资金,壮大了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片区组团发展,巧借行政推动,与市场有机互动,打破地域界线,进行跨村联动,让散落的景点连片成线,关键是通过利益联结,形成命运共同体。飞地共建共享,以资源禀赋不足、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为重点,将村级扶持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等资源,集中配置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采取异地共建项目、联合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增强“造血”功能。目前,浙江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56%,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94%。
培育新型主体,提升引领能力。一批农创客活跃在乡村。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支持更多农创客经营乡村、点亮乡村、带动农民,成立长三角农创客发展联盟,累计培育农创客6.8万名,其中“90后”“00后”占5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3.14%,平均每名农创客带动18名农民就业。一批“新农人”汇聚在乡村。浙江将拥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农人”作为重点,重塑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基层农民田间学堂“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开展全方位培训。一批特派员扎根在乡村。浙江累计派遣科技特派员3.9万人次,引进新品种19013个、推广新技术19658项,助力农民增收63.53亿元。
浙江“三农”发展的蓬勃态势,源自新理念的强大引领力、新主体的无限创造力和“新农人”的高效执行力。浙江创新创造的精神值得学习,久久为功的坚守值得借鉴,共富为民的理念值得发扬。
坚持守正创新,在久久为功中迭代升级。浙江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战略定力,以笃行践初心,在创新中迭代、在迭代中创新,聚焦农业农村面临的政策性、制度性重大共性问题,统筹推进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一体设计、系统推进,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让城市与乡村双向奔赴。坚持市场逻辑,用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浙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面对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不断深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了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辅相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着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管理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打好民营经济这块“金字招牌”。全省市场经营主体达1040万户。坚持系统观念,以“破圈跨界”构产业生态。运用系统思维,着力构建互促共进的生态系统,推动资源小省发展成经济大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的“一号发展工程”和“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一号开放工程”,打破区域分割、空间圈层、产业边界,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活力与韧性。
作者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现挂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