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传统要素和新型要素赋能互促
日期: 2025-03-12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城乡户籍和土地制度深化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34。但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农村广阔的土地、劳动力和生态资源等仍处于沉淀闲置状态,需要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和新兴数据要素赋能盘活,加快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
各类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人、地、钱等传统要素需要技术、数据、生态等新型要素嫁接赋能。以先进技术、新型装备和组织管理来推动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是应对农村“空心化”、农业人口流失等问题,激活农村长期累积的生产生活数据,优化劳动力、土地、资金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必要之举。同时,要解决一直以来要素流动更多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问题,在线办公、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技术下乡能够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和美乡村、农耕文化等建设能够使得乡村满足部分人才的生活期待,助力他们扎根乡村实现自身价值,破解要素单向流动瓶颈。对城乡融合过程中的产业效益和投资积极性不高问题,数据驱动能够将农产品与城市消费市场无缝对接,生态资源与城市资本结合发展出乡村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经济,有利于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因此,需盘活传统资源、培育新型要素,促进城乡融合。人、地、钱是城乡融合的基础要素,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要以“人”为纽带,把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部分人群返乡回流的双向特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依托普惠金融撬动更多资金流向农业农村,实现各类要素以人为核心合理配置。技术、数据、自然资源等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增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动能,拓宽城市科创资源入乡渠道,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载体,提高农村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农业生产、存储、流通、销售全链条信息化、智慧化、可视化,让城市消费市场和乡村绿色生产无缝衔接、有机融合。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乡村山水田园、特色文化、农业碳汇等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把富裕生态本底转化为乡村厚实家底。
两类要素同频共振、赋能互促,是塑造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必须打破“就要素谈要素”的藩篱,注重系统集成和一体设计,推动城乡要素从“流动”到“融合”、从“共生”到“共荣”的跃升。以新型要素为杠杆,撬动传统要素提质增效,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据平台,整合农村的各类生产生活生态数据信息,实时分析城乡用工需求和劳动技能供给,开展农田墒情、农作物生长、土地流转交易等长期监测,推动农村林地、湿地、文化、手工艺等的价值开发,进一步驱动“人”的精准配置,提升“地”的利用效能,优化“钱”的配置方向。以传统要素为根基,孵化新型要素应用场景。传统要素是衍生和承载新型要素的“土壤”,更能通过场景创新催生新型要素的生成与增值。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和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产出数据,市场价格、交易波动、消费倾向等交易数据,推动农民变“数农”、工匠变“创客”,孵化“数字绣娘”、乡村IP、“碳中和”民宿等新场景。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夯实城乡要素流通保障。推进城乡数据分级分类确权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乡要素交易中心”,对投资乡村的数据基建、绿色技术、生态价值转化等企业和项目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鼓励城乡多元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使城乡生产要素都能获取合理利益回报,实现城乡融合、共同繁荣。
(作者:王国亮系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信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