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企业研究院+人才”模式催生新质生产力
日期: 2025-06-16来源:浙江日报
截至目前,绍兴市上虞区有4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一个总面积只有1362平方公里的小县城,为何有那么多的省级企业研究院?
先来看一组数据:上虞区有上市公司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581家、规上工业企业938家,集聚省顶尖人才5名,拥有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8名……
这个答案,似乎也能从以上数据中窥见一二。那就是“创新”二字。作为省17个工业强县(市、区)之一,上虞深知制造业是立区之本,要想推动“先进制造”向“先进智造”转变,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方位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活力”,从而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量企业研究院的设立,也是上虞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企业研究院“引才”“留才”的底气又是从何而来?
产业“硬支撑”
日前,依托全省高性能硅材料装备重点实验室与浙江省半导体材料生长加工装备重点企业研究院,晶盛机电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抛光设备系列化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获评国内首台套1项。
这也是企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从而延伸产业链的一个缩影。
众所周知,上虞产业脉搏强劲有力,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5个特色小镇。近年来,上虞全面布局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材智健备、新星疗元”区域产业品牌。第一个“4”即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数智经济四大战略主导产业,去年,先进材料、智能装备两大战略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1305亿元、711亿元;第二个“4”即储能与氢能、精准医疗、空天经济、元宇宙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前段时间,总投资32亿元的上虞首个空天项目——微联星智签约落地。
此外,上虞区还构建了“创客—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梯队。
走进新和成的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邓杭军介绍,研究院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3名、省级领军人才1名以及8名博士组成的高层次研发团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承担4项省级研发项目和3项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研发的高端聚苯硫醚技术经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纤维级、合金级、低氯级、挤出级等聚苯硫醚树脂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实力雄厚的产业支撑,给了企业研究院人才储备、产业布局的底气。
机制“活水源”
如何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所用?一直以来,上虞区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用才理念,柔性引育紧缺人才,这也是上虞破解“小城引才”难题、激活创新动能的关键举措。
其实,上虞柔性引才用才的历史深厚,可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天工程师”说起。那时候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师任世瑶回老家上浦镇养病,与他的妹夫在小坞村简陋的破庙里“产”出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此后,每逢星期天,任世瑶就赶到上虞指导技术、破解难题,被当地人亲昵地称为“星期天工程师”。
“我和两位外籍博士,与上风高科的相关团队,今年成功拓展了东南亚地铁风机市场。”近日,浙江上风高科专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初宁博士转达了这个好消息。初宁口中的两位外籍博士,一位是他的老师,从技术顾问到全职加盟,逐步融入上虞城市生活。
初宁博士带领团队定期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然后前往上风高科工作。作为“产业教授”,初宁也会同高校一同研究项目。初宁博士团队独立研制的通风装备“工业芯肺系统”,获得了工信部等国家四部委优秀智能制造场景案例。
在上虞,有越来越多像初宁这样的“产业教授”走进高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是今年浙江省大力开展的一项重点人才工作,这源于浙江省推进的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改革,旨在推动校企人才共用、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能使用,并且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强筋壮骨”。
今年以来,上虞区推动13名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7名人才到上虞区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让更多高校专家为上虞的企业、单位所用。
此外,上虞还试点开展人才科技项目融合贯通机制,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人才科技资源一体配置方面取得新突破。浙江龙盛集团研究院研发高级经理王博士是本土高校的全日制博士,多年前曾申报过市级人才创新项目,但因一些条件限制未能入选。如今,得益于人才科技项目融合贯通机制,他的项目去年在入选市级科技项目之后也同步认定了市级人才项目,获得了丰厚的政策支持,有效助力了项目的创新发展。
生态“强磁场”
企业研究院顺利引聚大量人才的背后,与上虞“创业最便利、创新最友好”的人才生态密不可分。
一直以来,上虞区对人才的政策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持续迭代升级人才创新政策及实施细则,全面上线“越快兑”系统,实现企业人才“无感兑付”,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超4亿元。
在卧龙全球中央研究院,有一张人才地图。地图显示,研究院有硕博研发团队200余人、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省级领军人才3人。卧龙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政府的一揽子政策支持,研究院在“引才”“留才”上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几个月前,上虞·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伙伴计划启动,14名拉曼大学的学生在上虞生活、实践、学习,他们将访学经历用日记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在卧龙(浙江)海事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设计部门实习期间,我对游艇推进器装置的设计与机电原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上虞·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伙伴计划的成果交流会上,拉曼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大四学生李婉宁作了发言交流。
高校一直是人才供给中重要的一环。上虞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上虞陆续走进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举办城市推介会,并与这些名校开展深度实体化合作,共建了天大研究院、浙大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并创新举办名校校友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会,去年新引聚高校毕业生超2.5万人。
除了和高校合作,上虞区还全面启动“创客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创客工程,成立“虞创联盟”以及镇街分会,引进得到(绍兴)学习中心设立虞创学院,出台“创业无忧”10条政策,为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租金减免、装修补助等支持,并提供1000余套创客专购房源,构建起“短期免费住、中期低价租、长期优惠买”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引得一大波人才到上虞创新创业。
在上虞,产业的硬支撑、生态的强磁场、机制的活水源,共同构成了企业研究院“引才”“留才”的底气。
下一步,上虞区将聚力打破区域、行业、产业界限,以体系化思维构建联合创新体系,进一步统筹整合政府端、企业端、高校端、科研院所端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盟,深化产业科技合作,致力打造全国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先行地、创新浙江建设标志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