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德清签订常态化联络机制协议 “杭德同城化”迈出关键一步
日期: 2025-06-16来源:杭州日报
杭德市域铁路高架线铺轨现场
记者 沈晓颜
近日,湖州市德清县党政代表团赴杭州市余杭区对接工作,双方签订了《余杭区人民政府 德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的框架协议》。这一举措为两地的合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开启了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下,余杭和德清签订常态化联络机制框架协议,看似常规的行政合作,却蕴含着区域协同发展的突破性价值。两地的合作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隐形墙”,更以产业共兴、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的全方位协同,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打造跨区域发展新范式
此次工作对接会上,透露了诸多两地战略合作的设想与计划。杭州和湖州德清均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在携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两地谋划深入开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协同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地理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培育。
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余杭和德清在谋划打造“跨区域创新共同体”上也有合作空间。通过之江实验室、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平台的联动,两地尝试构建“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网状创新体系,打破创新资源的行政壁垒。这种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通过差异化分工形成创新合力。同时,两地还将促进人才流动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从西部的山脉到东部的水系湿地,余杭和德清在生态空间上是一个整体。多年来,从东苕溪水质联保到大气污染联防,两地的生态合作体现了“流域治理”的先进理念。据悉,余杭、德清将持续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东苕溪交界断面水质提升、生态环境跨区域防治联动等。
构建同城化生活圈
在携手推进城区品质蝶变方面,余杭和德清也有“共同话题”。正在建设中的杭德市域铁路项目,起点在余杭,终点为德清,计划明年年底竣工。这条铁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重构两地“时空关系”的关键纽带。通过高频次、公交化的运营,杭德两地将真正实现“一小时通勤圈”向“同城生活圈”的转变。
在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两地还将进一步谋划毗邻区域交通衔接方案,力争打通断头路。聚焦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加强先进经验交流互鉴与复制推广,共同挖掘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共同提升两地城市核心区风貌。
在“硬联通”之外,两地还深挖良渚文化这一共同基因。德清的中初鸣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为集中、面积最大的制玉作坊群,证明了德清是良渚古城玉器文化的中转站。通过共建文化大走廊、共研制玉遗址,两地谋划将历史文化认同转化为区域合作的“情感纽带”。文化共鸣不仅能提升合作黏性,更能培育共同的区域认同,为经济合作奠定社会基础。当德清的制玉作坊与余杭的良渚古城共同讲述五千年前的文明故事时,现代版的区域协同发展也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支撑。
真正的区域协同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通过优势互补重构发展生态。德清县经济合作交流中心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余杭的全领域合作,为两地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区域协同发展树立典范,不断推动区域发展迈向新的高度,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