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大交通赋能长三角金南翼崛起
日期: 2025-07-12来源:浙江日报
在长三角南翼的版图上,绍兴诸暨正以“大交通”战略为笔,在浙中大地描绘一幅“通江达海、辐射周边”的立体交通画卷。这座千年古城凭借区位优势与创新魄力,构建起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不仅让“货畅其流”成为现实,更以交通枢纽之姿激活产业动能,书写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硬核基建筑根基 立体网络打通发展动脉
诸暨的交通突围,始于对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重构。在“外联”通道建设上,铁路网升级与高速路网加密双管齐下,彻底改写了浙中地区的时空格局。
杭绍台高铁的呼啸而至,使诸暨融入杭州、上海“半小时经济圈”,每天超20趟高铁班次如穿梭的银针,缝合起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肌理;沪昆铁路扩容工程则让货运能力提升40%,2024年铁路货运总量突破100万吨,集装箱发送量达2.2万标箱,成为连接中西部省份的物流纽带。
高速公路网络的加密更显诸暨魄力。诸永高速、绍诸高速延伸线如同两条巨龙,串联起浙中浙东城市群,使市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3公里;15个互通出入口,是省内最早形成绕城高速网的县城之一,高速口互通数量列县级市第一。随着柯诸高速、诸义高速等工程推进,“一环九射一联”的高速骨架网全面成型,2024年公路货运量达5031万吨,占总运输量的89%以上,构筑起区域物资流动的“黄金脉络”。
其中,最浓墨重彩的当数水运复兴工程。浦阳江航道整治工程耗时3年,将23公里航道提升至四级标准,1000吨级船舶可直通钱塘江。2024年,这条“复活”的黄金水道完成内河港口吞吐量202万吨,集装箱3.52万标箱,重现“舳舻相继、樯帆如云”的水运盛况。
店口作业区作为绍兴最大的内河港口,2023年底试运营至目前开通17条航线,2025年正式运营后,诸暨市建设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合资成立的店口港务公司可实现货物吞吐量50.38万吨,集装箱1682标箱,实现了通过店口作业区对全国乃至全球港口的水运物流全覆盖,进一步拓展业务市场。
“内畅”枢纽群的打造则彰显智慧布局。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集公铁水联运于一体,单日最高可处理集装箱1200标箱;智慧物流园区引入“暨港通”数字系统,实现船舶预约、作业调度全流程智能化,船只进出港时间缩短30%,运输车队进出港时间节约15%。海关监管场所的改造更是点睛之笔,投资3.4亿元新增5.35万平方米仓储空间,服务范围从市场采购贸易延伸至加工贸易,为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奠定基础,2024年完成施封报关5.3万标箱,成为外贸企业的“通关加速器”。
多式联运破瓶颈 海铁联动构建开放通道
诸暨的“通江达海”之路,核心在于打破运输方式的壁垒,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2019年试运行的“义新欧”诸暨号,如今已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2024年通过海铁联运专线发送集装箱2.2万标箱,服务范围覆盖长三角及中西部省份。2024年2月,店口作业区成功试航浙中地区首条64T集装箱船舶外贸航线,64T船型比36T船型单箱运输成本下降22.9%,显著降低了区域物流贸易的运输成本。更具突破性的是2025年3月开通的店口—乍浦—宁波精品集装箱专线,实行专班运输模式,逐步带动诸暨及周边地区集装箱陆改水,实现了“浙中货物家门口出海”的创举。
海铁联运与海河联运的双轮驱动,让诸暨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流成本优势。数据显示,诸暨至上海港海铁联运单箱成本较公路低700元,海河联运至上海港单箱节省900元,内贸水运成本仅为公路运输的1/3。这种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通过海铁联运出口货物量同比增长65%。
今年7月4日,一艘满载泰国进口铜材料的货轮缓缓驶入店口作业区,标志着海亮集团这笔跨国订单完成了“宁波港—店口港”的水路接力。这笔诸暨史上首次水运进口业务,不仅让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铜材沿着浦阳江黄金水道直达企业厂区,更以实打实的成本优势彰显了“通江达海”战略的惠民实效——相较传统公路运输,单批货物物流成本降低近25%。这单业务的落地,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诸暨外贸物流的新场景:未来,有更多像海亮这样的企业将沿着“家门口的黄金水道”,直通全球市场。
海关监管创新与数字平台建设为多式联运插上翅膀。“暨港通”系统整合公路、铁路、海关等9类数据,实现“一单预约、三网协同”。
纺织企业利用“暨港通”系统预约通关,货物通关时间从原来的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内。2024年5月,纺织品绿色专用通道开通后,日作业预约量最高达170辆;临时停车场的建设解决了70辆货车的停放难题,化解了周边道路拥堵。2025年通过“暨港通”系统自动核销费用、车辆动态匹配,企业滞场时间下降20%。
这些细节创新构成了诸暨交通服务的“微生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通江达海”的便利。
经济赋能显成效 枢纽价值激活产业版图
交通枢纽的能级提升,正深刻重塑诸暨的产业地理。袜业、铜制品、珍珠等特色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外贸物流和产业链物流需求旺盛。2024年,诸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1.08亿元,六大主导行业产值合计1192.52亿元。产业物流总货运量约4400万吨,其中金属材料加工、精密制造、环保新能源产业物流货运量占比超50%。
店口港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铜加工及新材料企业达37家,智能视觉产业园区依托高铁枢纽,吸引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落户,形成“研发在杭州、生产在诸暨”的协同模式;环保新能源产业借助海铁联运,将产品快速发往广东、福建。
外贸活力的释放尤为显著。2024年诸暨进出口总值640亿元,集装箱生成量约20万—25万标箱,但随着多式联运体系完善,“诸暨—宁波港”年发送量已占外贸总量的10%。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更是异军突起,2024年海关监管市场采购贸易货运量达5.28万标箱,诸暨正成为柯桥与义乌两大市场采购试点之间的关键枢纽。
交通赋能还体现在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上。诸暨港水运辐射浦江、义乌、东阳等商贸重镇,对比兰溪港、嵊州三界港,诸暨至义乌核心产业带的水运距离缩短30公里,成本降低15%。这种区域协同不仅提升了诸暨的枢纽地位,更强化了长三角—中部经济走廊的节点功能。
未来可期。站在“交通强市”的新起点,诸暨的未来规划展现出更大格局。“一轴两港三区”的枢纽港布局已跃然纸上——依托沪昆复合通道轴线,以诸暨东站、新亭埠码头为核心的公铁水空联运港,将与安华、牌头智慧公路港形成互补;北部水运集聚区、中部枢纽港核心区、南部物流协同区错位发展,建成长三角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正在推进的义新欧(诸暨)枢纽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诸暨东多式联运基地建成后装卸能力将提升6倍,实现海铁联运定时定点班列运输;诸暨国际通航港项目将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通航产业集聚区;浦阳江航道等级提升工程已申报纳入“航运浙江”一体化规划,拟将航道升级至三级,通航保证率提升至95%,彻底解决枯水期航运瓶颈。
政策创新与要素保障为未来发展保驾护航。诸暨正对标义乌、柯桥等地,提升海铁联运补贴标准,并探索“空箱共享池”数字化平台;加快建立“政府—企业—院校”联动的人才培育机制,成立多式联运产教融合联盟,培养一批物流专业高素质人才;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方式,为枢纽港建设筹措资金。
从浦阳江畔的千年古渡到长三角的立体枢纽,诸暨以交通破题,书写着一个县域经济的崛起传奇。
这里的每一段公路、每一节铁轨、每一米航道,都在诉说着“通江达海联八方”的雄心。当“义新欧”班列鸣笛启程,当64T集装箱船舶扬帆出海,诸暨正以“长三角金南翼”的战略姿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