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绘就艺术新地标——“塘人街”艺术街区 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打造全域艺术新标杆
日期: 2025-07-14来源:浙江日报
近日,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BAC·艺术社区”举办了首届冰饮节。1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在这里汇聚,提供夏日限定特饮,让市井烟火与先锋艺术奇妙相融。“BAC·艺术社区”自“五一”期间开园以来,每个周末,喜欢艺术、运动、宠物、骑行的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而在工作日,周边白领和创意工作者将这里作为“第三空间”,在办公之外,还有互动、体验、休闲等多维度体验。
一组数据印证消费活力。“BAC·艺术社区”开园以来,周边停车场车流激增30%,底商出租率从12%跃升至100%,人气节节攀升。
在西湖区奋力打造文创高地背景下,“两镇六街区”中,转塘以“艺术治街”破题,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高校资源,绘就艺术新地标——“塘人街”艺术街区,成为全区文创版图上的亮眼注脚。笔者在探访街区后,试图解码这片兼具烟火气和文艺范街区的成长逻辑。
■ 沈琳 蒋涵勤
从乡村到城市:
一场全域艺术实践
在转塘,艺术不是高悬在美术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日常。
转塘的艺术基因早已埋下。过去一年,“艺术村长”成了这里的新风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挽起袖子,带着村民改造老屋;浙江音乐学院的艺术家在茶园里办起露天音乐会……艺术大咖走进乡村,用关键少数撬动多方资源,点亮和美乡村。转塘街道“艺术村长”团队还获评2024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人物”称号。由此,转塘催生了更宏大的构想——为何不让艺术在城区也扎根?
今年,这股艺术风吹进了城市。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周边,闲置楼变身“BAC·艺术社区”,街角开出了设计师买手店,每个月定期举办艺术主题市集,吸引了央视《你好时光》综艺前来拍摄,掀起一波一波热潮。“塘人街”艺术街区从蓝图渐渐落地成为现实。
从乡村到城市,艺术正在转塘的每个角落生长。在这里,艺术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成为联结城乡、点亮生活的温暖力量。
为何要在转塘打造艺术街区?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大艺术类院校“顶流”集聚优势,转塘街道既有底气也有需求——
调研数据显示两大需求:一方面,两院校3万余名师生强烈渴望“校门外的第三空间”;另一方面,辖区80%的受访居民期待“更有调性的生活场域”,希望街区能兼具烟火气和艺术范。这恰与西湖区建设文创高地、规划“两镇六街区”城市更新蓝图的战略不谋而合。
“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商业体,更是让艺术资源永续流动的生态系统。”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两院校“艺术引擎”,“塘人街”被明确定位为“艺术生活体验区”,目标是打造“离艺术最近的生活圈”。
“U型磁场”:
三大核心构筑艺术生活矩阵
每天傍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北侧的“BAC·艺术社区”就逐渐热闹起来:咖啡店的顾客对着阶梯广场上的雕塑拍照,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即兴演奏的音乐飘向街头,手作摊主向路人介绍陶瓷作品……这一幕幕,正是转塘街道“塘人街”艺术街区的日常剪影。
艺术街区应该如何打造?转塘街道在和两院校师生代表、居民代表一番头脑风暴后,思路逐渐清晰——沿着美院北街至南街长度约3公里的“U”字形街区,打造“塘人街”艺术街区,围绕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重点推进“无垠之境·艺术社群”“BAC·艺术社区”“美遇集·艺术大院”3个示范项目,形成差异互补的艺术消费场景。
其中,“BAC·艺术社区”融合艺术教育和开放街区,着力打造最IN的艺术基地,成为文化艺术集聚地。它由一处闲置多年的楼宇改造而来,2.9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藏身于都市森林中,工业风的外立面与开放式阶梯广场交错。“我们要做的是‘艺术生态’,不是简单传统的商业体。”项目主理人肖君说。这位美院毕业生,用非标商业破题,要造个“会呼吸的艺术社区”。
“无垠之境·艺术社群”是由转塘街道老办公楼改造而成的模块化艺术生活配套综合体,1.3万平方米的空间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切换为时装秀场、艺术市集等不同场景,致力于打造最开放的艺术社区,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以艺术为主题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完成建造进度的65%,21家达成招商意向签约。
“美遇集·艺术大院”则是校地合作孵化的创意市集,汇聚了众多美院毕业生、在校生、手工艺术家、独立设计师及美学爱好者,计划打造最具烟火气的艺术市集。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艺术市集和国美夜校共18期,吸引线上线下超百万人次参与。
穿插其间的南街菜市、象山隧道涂鸦墙等“艺术触点”,构成完整的15分钟艺术生活圈。“我们希望通过艺术介入,让公共空间成为没有围墙的艺术馆。”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艺术治街:
让资源流动赋能区域发展
在转塘的艺术实践中,“政府搭台”绝非虚言。街道投入真金白银完成基础设施、建筑加固等基础工程,而在业态规划上坚决“放权”。“就像对待孩子,既要划定安全区,也要给足成长空间。”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校地融合机制是关键创新。通过“四季有学”“四季有SHOW”等六大计划,两院校资源持续导入:中国美术学院将毕设展延伸至街区公共空间,浙江音乐学院把音乐周搬进露天广场。在一次街头快闪中,市民王女士发现弹古筝的正是其一直关注的民乐演奏家,“那一刻觉得艺术真从殿堂走到了身边”。
艺术之美流动间,在地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在打造艺术生态的同时,转塘街道也向项目方提出要求:要给群众休闲留出公共空间。例如“BAC·艺术社区”三楼就留出一间共享自习室,在整个艺术社区的各个角落都有可供休憩聊天的座椅。
除了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居民的精神更富有,更实在的收益藏在产权结构中——例如,“BAC·艺术社区”所在地为村集体10%留用地项目,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580万元租金。
当众多街区、商业体挣扎于同质化竞争时,转塘街道“塘人街”艺术街区用艺术基因开辟了新赛道。这里没有标准化招商手册,却有对创作者足够的尊重;不见奢侈品牌旗舰店,但每一家独立工作室都带着鲜明的人格化标签。正如那片季节更迭的涂鸦墙所喻示的:当艺术真正走入市井,它不仅能激活消费新引擎,更能让城市更新充满温度与想象力,持续赋能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