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听浙江分享经验
日期: 2025-11-04来源:浙江日报
一场大会在延安落幕,频频亮相的“浙江经验”,从黄土高原传向全国。
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文明乡风建设举办的全国性大会。已阅君梳理发现,大会中“浙江经验”多次亮相。大会上,浙江何以如此耀眼?浙江又有哪些亮点?
“文明,让乡村更美好”,是这场大会的主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一宏伟目标如何落地?重点难点都在乡村。
当下,我国农村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一方面,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也阻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此次大会召开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表示,这次大会是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实际行动,要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着眼推动解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共同探讨文明乡风建设的路径和办法。
浙江省委宣传部作为省级宣传部唯一代表在大会主会场领衔交流发言。分享中,既有在建设过程中面对普遍难点的浙江解法,也有当前遭遇新问题的浙江创新实践。
比如,在如何通过思想引领筑牢文明乡风建设精神基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面。浙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走过的足迹、擘画的印迹、牵挂的心迹,深挖理论“富矿”,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第一视点”专栏等内容,转化为宣讲的鲜活素材。同时,实施“乡音名嘴”培育计划,广泛吸纳村镇干部、文化特派员、民间达人等乡土“名嘴”开展宣讲,用“乡音”传“党音”。
又比如,在如何更好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方面。浙江持续深化文明素质工程,不断擦亮“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品牌,广泛开展“浙风十礼”乡村实践。针对农村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创新实施“有礼寿宴”“爱心食堂”等“浙江有礼”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慈孝+乡宴”“慈孝+戏曲”等新IP。让乡村宴席卸下“面子”包袱,浙江还发布移风易俗“浙十条”倡议,推广“乡风掌勺人”“文明乡厨”“文明家宴”等基层创新实践,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还比如,在如何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推动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方面。浙江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派出1500多名优秀文化人才前往乡村,播撒“文化的种子”。这些文化特派员带领村民开展3.3万余场乡村文化活动,发展4400多支乡土文化队伍,实现3.4亿余元的增产创收,有效激活了乡村文化“一池春水”。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浙江还围绕陆游、王阳明等13位浙江历史文化名人,组织编写《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推动走进了包括乡村在内的全省中小学课堂。
在浙江,文明乡风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乡村环境整治、治理创新、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整体。为全国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浙江有底气也有实践。
大会期间,除主会场外,主办方还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深化农村移风易俗、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村字号”文化体育发展等4个议题设置4个分会场。这其中也有不少“浙江声音”。
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余村故事”宣讲团成员俞小平就受邀参加“党的创新理论进村入户”分会场。他讲述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余村20年的精彩蝶变:现在余村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到来,不少村民还能用英语介绍家乡。
象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则聚焦大众关心的婚丧领域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在“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上介绍了象山经验。象山通过“四强化”改革举措,全县家庭年人情支出从2016年的3.5万元降至如今的7000元,九年来累计节约社会资金逾64亿元。
浙江的实践还有很多,它们印证了:文明,能让乡村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