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嵌入式服务如何“嵌入人心”?
日期: 2024-12-27来源:萧山网
社区嵌入式服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汇。
去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首提“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并将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试点。
今年初,杭州明确提出,2024年要“争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完成项目30个以上”。萧山区闻堰街道郁金香社区等8个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入围全市首批试点项目。
为何要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嵌入式服务会遭遇哪些痛点难点?如何破解?萧山的探索,或许能为全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一点思路。
样本
样本一:广德社区
盘活老旧设施,改造社区和物业用房,打造“共富一条街”、嵌入式社区康养联合体、老年食堂等
走进位于北干街道的广德社区,便民理发店、裁缝铺、开心茶馆、成长驿站一字排开,居民在这里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
“剪头发不用走出小区,价格也便宜。”居民洪大伯笑呵呵地说,因为自己超过60岁了,理发还有优惠,只需要几元钱,他再也不用跑到几公里以外的理发店去了。
同样感到欣喜的还有陈阿姨,她告诉记者,在自己家附近能有个裁缝铺一直是自己的小心愿。“维修、开锁、修鞋、裁缝这些手艺人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时候要找个地方修补还真的要费好大的劲。”陈阿姨说,“如今家门口的裁缝铺开张,衣服改长短、换拉链方便多了!”
广德社区建成于2002年,是萧山第一个城市市政拆迁安置小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便民服务需求大。如何在社区既有的一亩三分地上合理安排好各类刚需服务设施,让幼有所托、老有所养,生活方便、娱乐方便,既要消除安全隐患,还能改善生活环境?
见缝插针地将服务“嵌”入其中,便是解题思路。广德社区借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创建的契机,盘活存量资源,打造了包含理发、早点、健身、婴幼儿驿站等便民业态的“共富一条街”。
同时,社区将原社区和物业用房进行改造,推出萧山区首家嵌入式社区康养联合体,里面配备康复中心用房、短期托养护理功能用房、养老护理专区等,为小区居民提供康复训练、专业日托、养老顾问等服务。
另外还有老年食堂,也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标配。每到中午时分,食堂里飘出诱人的饭菜香,老人们便陆续前来就餐。大家边吃边聊,享受着幸福时光。“我们老年人来吃饭,还可以享受优惠,这样的生活以前想也不敢想。”70多岁的汪大伯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样本二:崇化社区
改造集体车库、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复合型活动空间
位于城厢街道的崇化社区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现有2300多户人家,居民人数6000多人,其中老年人1800多位,占居民总人口的30%。
作为一个规模住宅区,社区里配有幼儿园和小学,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年轻家庭落户就读,青少年的比例也居高不下。
作为老旧小区,居民同样遭遇了活动空间缺乏的窘境。从去年开始,每到寒暑假,社区里都会开出托管班,为双职工家庭解决无人带娃的后顾之忧。但由于场地受限,托管班只能容纳三四十人,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这一情况从现在起将会得到改变。今年3月,社区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对原有的空间进行整合改造,全力打造城市客厅项目。
之前,96幢集体车库一层用于电动车充电,二层空间已闲置多年。此次社区将车库二楼改造为综合大厅,总面积约600平方米,打造了一个集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活动空间,为全龄段居民提供服务。里面设置了近150平方米的共享书房,阅读座位40余个,书籍杂志应有尽有。共享书画室则用于中老年人开展书画、手工课程等。另外设置活动室,可用于瑜伽、舞蹈等多项活动。在大家的期盼中,崭新明亮的综合大厅已于这个月中旬正式启用。
明艳的塑胶场地、可爱活泼的花箱……在综合大厅西侧,由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而来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令人眼前一亮。活动中心面积达200平方米,设置了婴幼儿成长驿站、母婴室、少年儿童体适能馆、大讲堂等功能空间,倾力于为“一小”提供服务。
今后,这里将定期举行婴幼儿亲子养育活动,助力新手爸妈们正确带娃。少年儿童体适能馆内设有平衡木、爬爬垫、儿童单杠等体适能器具,主要面向0—6岁儿童开展体适能课程。二楼大讲堂则会提供四点半课堂、假期托管等面向学龄后孩子的服务,之前社区开办的寒暑假托管班就可以放到这里。
探索
推行嵌入式服务设施要破解两大难题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近7成的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预计到2035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口将达到8成左右。社区,既是城市人口安居之所,也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
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在“小社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根据《实施方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以萧山的探索为例,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空间。
对很多社区尤其是建成超过30年的老社区而言,能够完整利用的公共空间实在有限。怎么办?盘活存量用房,见缝插针拼凑有效空间。
无论在广德社区还是崇化社区,都利用了原来的社区用房和物业用房,并将一些闲置的空间拼合改造。
对于服务空间,《实施方案》也提出了“改造和新建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改造)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暂不具备条件的社区可“插花”式分散建设功能相对单一的嵌入式服务设施。支持以片区统筹、综合开发模式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有了空间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入服务,实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记者从各社区了解到,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问计于民。通过广泛征集居民意见,遴选出大家最急需的家门口服务,实现“按需精准嵌入”。
如广德社区,居民们找不到可以修修补补的裁缝铺,也想要有合适的场所一起打牌聊聊天,社区便在家门口“嵌入”裁缝铺、开心茶馆等设施。如罗婆路社区,居民们想要一处休闲活动场所,既可以满足小孩玩耍嬉戏,也适合年轻人健身,并且能让老年人坐下来聊聊天,社区便将4处闲置架空层进行改造,打造了儿童区、健身区、阅读区、党建区等不同主题的功能空间,让居民们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
相对于空间,“钱从哪儿来”更是建设和运营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此,《实施方案》提出“通过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投入、社会力量投入等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具体如何统筹?比如,结合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对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相关项目优先纳入、应保尽保,还有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比如,新加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90%是来自政府投入。而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目前各社区的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均由政府提供。
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设施如何可持续运营,还会涉及到运营资金。目前绝大多数模式也是政府兜底。
一位社区书记告诉记者,考虑到社区人手有限、专业人做专业事,优质社区服务的供给必须引入市场化力量。然而作为公共服务,收费水平不能太高,但没有利润的话没有企业愿意运营,也无法保证公共服务的优质。“政府兜底是没办法的办法,这真的是一个大难题!”
《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比如,服务运营主体要根据服务成本、合理利润等提供价格普惠的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探索专业性机构连锁化、托管式运营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街道—社区—小区”服务体系。引导社区物业、家政公司提供普惠社区服务。
除政府资金支持外,目前我区不少社区也开始发动业委会、物业及志愿者力量加入进来,以居民自治的形式实现社区嵌入式服务长效运维。
记者手记
城市里,楼宇一座座拔地而起,对于出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社区里的便捷服务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不用买菜做饭,下楼就能吃到营养均衡、热乎乎的饭菜;头发长了,在家门口就可以理发,且价格实惠;可以在老年活动室里坐一天,和朝夕相处的老邻居聊天、打牌、读报、画画;不用去医院,就可以享受专业人员提供的日常健康护理服务……这样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相信会受到每位居家老人的欢迎,但想要落地其实并不容易。
得益于老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创建,住在广德社区的老人们有幸享受到了这些服务。这也是萧山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的一个缩影。
要有服务,首先得有场地,这是现在国家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是灵活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在闲置、废弃的空间里建设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体育健身、儿童游憩等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
不只是“一老”,还有“一小”,婴幼儿成长驿站、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不少社区的标配。即使没有完整的空间,社区也会想方设法挖出一些“边角”,放上几个秋千或辟出一块阅读角,给孩子们留出空间。
如今,更多社区在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除关注“一老一小”外,也开始聚焦全龄段居民的需求。老年人养老,青少年托管,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在社区里会友、打球、健身,也将成为新的时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