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重要精神(3)|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日期: 2025-11-21来源:健康中国
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人民健康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要深刻把握健康优先发展的本质要求,将保障和改善健康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先目标,做到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公共资金优先投入、法规政策优先制定、资源要素优先保障,推动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人民健康水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真正把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以健康促进为导向的部门协同和高效服务监管,大力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发展家庭医生服务,加强健康知识科普宣传,逐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让健康科学知识、科普知识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主动参与者和掌控者。
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健康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健康,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民生大事。
民之所愿,我必行之。“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的提出,使“人民健康”从一个民生问题转变为我们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凸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一直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始终把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勇于担当的勇气、敢为争先的干劲,在保障百姓健康上出实招、谋实策,办实事、求实效。
“一把手”抓健康,“真金白银”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各地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用实际行动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看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首先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年来,浙江省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把“健康优先”贯穿于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一任接着一任干,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都排在全国前列,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4.14%,提前3年达到卫生健康现代化省份目标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要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在打造上海医疗高地时,不能忽视深化改革和服务改善。要继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规划布局,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级大医院在做好优质资源下沉的同时,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闻大翔说。
“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感恩之心、奋进之志、务实之举,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全力守护好西藏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谭相东表示,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庆祝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体现了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全区上下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抓好落实落地工作,推动西藏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让群众得到更有温度、更全面的健康服务。
“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题培训班,既是一次凝心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次全面深刻的政策形势‘充电’。”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侯红认为,通过培训学习,自己对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的认识更深了、领悟更透了、把握更准了。《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第三专题37段论述中有18段提到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数量庞大。“只有重点人群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才能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坚实健康根基。”侯红介绍,近年来,河南在重点人群健康保障方面下了功夫。例如,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在450家医疗机构设置早孕门诊;织密做实“机构+街道(乡镇)医养中心+社区(村)医养服务站+家庭”的“全链式”服务网络,上线首批121家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导航地图。
用治理制度和法规体系护航“健康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健全监督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六条也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
健康影响评估是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健康促进政策的重要内容。雷海潮多次指出,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政策导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保障健康需求,以完善的治理制度、法规体系护航健康优先发展。
近年来,各地深入谋划出台保障健康优先发展的措施、文件、法规,推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上突出健康目标。
今年7月1日,湖北省宜昌市正式施行《宜昌市健康影响评估暂行规定》,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政府规章形式确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的城市。该暂行规定从健康影响评估适用范围和定义、政府及其部门职责、评估工作机制和流程、评估类别和结果运用、监督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定。
今年8月1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开始施行《攀枝花市健康影响评估办法》,明确要求对市、县(区)拟出台的重大政策和拟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提前制定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推动健康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延伸。
以立法推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是地方治理里程碑式的进展,法治为改革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撑和保障条件。当前,各地越来越感觉到,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痛点难点,更高效、更治本;以立法引导、推动、规范、保障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更能达到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目标。
2021年至2024年间,浙江省作为全国爱卫办确定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全国唯一省域试点省份,在全省域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目前,浙江省11个地市、90个县(市、区)健康影响评估工作实现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健康影响评估运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各地累计完成健康影响评估案例1300余件,评价对象覆盖重大政策、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三大类。不过,王仁元也坦言,由于缺少刚性规定,在具体工作中也面临一些困难。
知难不避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是卫生健康系统一贯的工作态度。浙江省一边巩固来之不易的试点成果,一边切实推进健康影响评估立法工作。今年10月29日,杭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的《杭州市全民健康促进条例》,将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布施行。王仁元还介绍,省级层面正在推动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内容纳入《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修订立法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立法调研。
当前,越来越多地方正积极推动立法工作,以期将健康影响评估的实践经验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发挥健康影响评估的健康促进作用。今年7月1日,天津市健康影响评估立法工作联系点启动会在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召开。该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栩冬在表态讲话中强调,要以更高的站位推进立法工作,促进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要强化协同学习借鉴,获取各级各方支持指导,立好法良法;要紧锣密鼓按步骤推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全力以赴完成好健康影响评估立法推进工作。”王栩冬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当下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的奋进之姿。
“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对老百姓来说,与健康相关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甚至还是急事、难事。把小事当大事干,体现一种“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雷海潮强调,学好《论述摘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牢记初心使命,多问问谋划的工作是不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推出的措施群众是否有感。距离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还有10年时间,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待,卫生健康系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找出改革最大公约数和最佳平衡点,以增进健康福祉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为最大政绩。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持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工作节奏,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做起,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行为立场。“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百姓关注的聚焦处精准发力,在短板上攻坚克难。”通过学习与培训,大家对这一点不仅有了更深刻认识,更产生了进一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截至今年7月底,99.5%的三级公立综合医院、98.4%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已能提供儿科服务,99%的地市可以提供心理门诊服务,97%的地市可以提供睡眠门诊服务、12356心理援助热线“五一”前全面如期开通并累计接听超过50万通电话,92.5%的地市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全面停止收取门诊预交金,各地均已印发降低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实施细则并按照新的额度收取费用,1614个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可提供血液透析服务,实现了在线办理跨省异地减免血费。国家层面举办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已经成为品牌发布活动,深受百姓欢迎……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国公开承诺了8个方面为民服务办实事工作,这些服务实事的良好进展是卫生健康系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成果的生动体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正在把一件件群众“盼的事”变成了“干成的事”。孩子生病时去哪里看?血透服务能不能在家门口就近获得?……这些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卫生健康系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的关切。
各地紧跟国家脚步,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实事。
闻大翔介绍,今年上海市推进免陪照护服务改革。住院陪护服务改进后,群众的看病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大家抓住机会主动推进,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就医感受,让群众有更多健康获得感。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学、思、悟、行”,为“赋能上海卫生健康大发展”注入最根本、最持久的思想动力。
针对西藏诊疗水平相对落后、高原健康因素危害大、地方病易发、群众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西藏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谭相东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目前已经扩展到13个重点县医院。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院前急救能力持续增强,区市县三级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基本建成,远程医疗服务通达每一个乡镇。82家疾控中心已建成,形成覆盖区市县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体系、免疫规划体系和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同时,自治区政府每年推出若干项卫生健康实事,组织巡回诊疗活动,连续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各族群众的健康状况改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河南省聚焦解决群众就近看病、便捷看病、舒心看病等方面的难事,细化应对之策。其中,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病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对此,河南省加紧布局。截至目前,河南省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开家庭病床服务,组建4417个家庭病床服务团队,建成家庭病床6632张,开展居家护理服务4.6万人次。
人民的事情,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大家表示,将在下一步的实践工作中用好“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这一深刻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方向标,让群众感受到问题在真解决、健康在真改善。
来源:健康报
编辑:马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