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朱建弟:AI赋能全过程工程咨询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5-03-18来源:中国财经报网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朱建弟:
AI赋能全过程工程咨询高质量发展
中国会计报记者 何欣哲
连续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党委书记、首席合伙人朱建弟,围绕国家金融稳定、行业健康发展、减税降负等方面提出许多高质量议案建议,其中不少获监管部门采纳。比如,财政部针对其提出的会计师事务所职业保险建议,明确表示赞同并启动条款修订与费率优化。
朱建弟表示,这体现出财政部对行业风险保障问题的重视,也回应行业的深切期望。今年,他提出优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所得税政策、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工程咨询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并继续围绕资本市场发声建言,推动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不折不扣落地。
全咨与数智化技术融合有待提高
“全过程工程咨询”(以下简称全咨)服务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优化的主流方式之一,系统性解决传统分段管理模式下的资源浪费、信息孤岛、决策滞后等问题,成为推动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引擎。
朱建弟表示,顺应建筑业整体发展趋势,全咨与人工智能(AI)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业务转型,向前布局投资策划,向后拓展运营管理,才能真正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放大全咨服务成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全咨的概念。
当前,国家政策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新技术正在大力推进,全咨经过多年积累和沉淀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但地方政府和建设方对其认识仍存在差异,且尚无统一标准,标杆项目或标杆企业也较为欠缺。
朱建弟说,一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全咨模式不仅跨越细分行业,还跨越专业,涉及面非常广;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发布的50余份全咨相关政策文件,涉及“数智化”概念的占比较小且各地区标准不一,无法真正地放大数智化成效。
同时,数据及管理碎片化,制约着工程绩效的提升。
在传统分段监管模式下,工程数据分散于业主、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主体,建设期产生的海量数据因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在运营阶段有效复用,导致资产运维效率低下、成本高。
如何实现项目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全咨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朱建弟分析,一方面,各市场主体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容易导致重要信息丢失或者延迟传达;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在建设期结束后被闲置,建设期产生的大量信息未能有效延续到项目的运营维护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运营期的可用资产,无法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
“全咨与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融合度有待提高。”朱建弟具体解释称,目前,数智化技术在全咨行业投入少,基础薄弱;国产化程度有待提高,很多软件及技术数据都依赖于国外,数据安全等问题突出;AI与建设工程领域的结合不够紧密,现阶段应用的部分AI模型决策的正确性有待评估,需进一步提高AI模型的可解释性,使其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可理解。另外,全咨服务涉及多环节、多主体,高质量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数据的异构性也增加算法训练的难度。
立法立规 完善政策框架
对此,朱建弟表示,要从政策层面推动全咨的数智化转型,相关部门联合制定针对AI和数字化技术在工程咨询领域应用的专门法规或指导意见,明确AI模型的使用范围、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责任界定等内容。尤其针对AI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制定专门的法律框架,明确AI技术的责任归属和使用边界,确保AI模型的决策过程透明、可解释,避免因技术不可控性导致的责任推诿。
同时,加大对建筑业软件和数据自有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鼓励自主研发,构建国产化的数据底座,实现项目建设过程AI应用的全国有化。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确保数据安全和自主可控。
此外,推动数据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流通和共享。在数据安全法允许的范围内,推动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打破数据壁垒,确保数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有效衔接。并通过通用平台的建设,提升数据共享效率,满足项目运营和运维的实际需求。
构建生态圈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
形成以政府引导、行业协同、企业创新、科研支撑的开放、共享、创新的数智化生态圈至关重要。这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全咨与数智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朱建弟认为,首先,应在政府层面开展顶层设计,设立“全咨数智化转型专项基金”,支持跨区域试点项目,鼓励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激励政策,推动全咨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其次,行业协会制定相关应用标准,规范数据质量、算法精度及模型认证流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的可靠性与合规性。
再其次,企业层面应加强和深化技术融合与成果落地,建筑企业、咨询公司与AI科技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聚焦投资决策优化、风险智能预警等场景,开发垂直领域解决方案,提升全咨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最后,持续强化高校与科研机构持续赋能创新能力,开设“AI+工程管理”交叉学科,培养兼具工程经验与算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此外,充分释放AI技术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应对传统全咨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系统性推进,覆盖业务流程优化、技术选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
“进一步将AI技术应用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从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将人工经验转换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资产。”朱建弟说,利用数字桥梁将建设期的各类数据和信息无缝传递到运维期,做到项目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保障人民共同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