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研究
日期: 2025-03-20来源:传媒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核心要素,通过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在全要素生产率、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展现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特质。它体现为在高质量发展中追求最优效率,在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市场体系中释放制度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域,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借助前沿科技赋能传媒教育、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可以推动传媒行业在内容创新、传播渠道拓展、受众体验提升等多个方面实现质的飞跃,以适应数字时代社会对信息高质量传播的要求。
一、教学理念变革:新质生产力重塑传媒教学理念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融合多领域先进技术与创新思维,催生出全新的传媒业态与模式,要求传媒人才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广阔的视野与卓越的创新精神。因此,传媒教学理念的转变也迫在眉睫。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在传媒行业不断发展演进的历程中,传统传媒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传统模式下,知识的灌输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动手实操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传媒行业发展较为平稳、对人才要求相对单一的时期,尚可维持一定效果。然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领域,其发展节奏更是远超以往。技术更新换代周期大幅缩短、内容创作与传播模式不断创新重构。仅靠知识灌输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传媒业态新环境。因此,传媒人才培养理念亟须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与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传媒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从基础教学到数智变革。传统传媒教学多以静态教材为核心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在过去传媒技术革新缓慢、传播模式相对稳定的时代,教学所涵盖的经典理论与基础知识能够为学生构建起较为扎实的学科框架,满足当时传媒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然而,新质生产力浪潮汹涌而至,给传媒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速度与创新活力。
从互联网、5G再到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媒原有的边界,推动了传媒业的一次次变革,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成为可能。这要求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中掌握多模态智能生成、扩展现实等技术应用,并将技术变革应用到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传媒人才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适配性。而对数智教学的优化设置,能促进学生在数字素养与专业课程上的深度融合,并深入理解和适应智能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单一模式到开放合作。传统传媒教学模式往往呈现相对封闭的特征。教学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外界行业环境以及社会资源的连接较为有限。新质生产力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全球化视野,这就促使传媒教学必须打破壁垒,树立开放合作的教学理念。
传媒教育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智能技术,建构具有拟真感、沉浸感的虚实融合的智慧教学环境,打造具有开放性的传媒人才智慧教育场景,并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让传媒人才能胜任多种智能媒体生产场景实践。产教融合也是开放合作教学理念实践的重要一环。在深化产教融合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积极利用智能技术支持的虚拟仿真实训,将智能业务实践场景引入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参与智能技术驱动的实践项目的机会,提升解决实际智能传播问题的技能。此外,在开放合作的教学理念下,传媒教学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探析国际传播规律,利用智能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内容形态,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合作精神的传媒人才,以此服务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课程体系革新:构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传媒课程框架
当下,科技的裂变式发展正急剧改写传媒生态的运行规则。全球信息传播的范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传媒教育旧有的课程体系仿若滞后于时代列车的慢行者。若要为传媒行业的未来航道精准导航,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的课程框架势在必行。
新技术嵌入课程:探索传媒前沿科技。在构建新质生产力导向的传媒课程体系时,新技术应用课程聚焦于让传媒专业学生紧跟科技潮流并深度掌握前沿科技在传媒领域的运用原理,不断探索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潜力。
基于课程体系建设方向,首先是基础理论普及,系统地讲解如区块链、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基本概念、运行机制及其在融媒体场景下的独特价值。其次,注重实践应用模拟。通过搭建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传媒业务环境中操作新技术工具。再者,创新课堂教学技术嵌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前沿技术工具,如引入AI数字人担当虚拟助教。它能与学生实时互动,解答常见疑问,模拟传媒场景案例进行讲解,使抽象知识具象化。还可借助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实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与知识掌握程度,以便教师精准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在充满科技感的课堂中更好地领悟传媒前沿技术的魅力。
跨学科赋能课程:打破传媒学科界限。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媒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传播范畴,其与各领域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支撑传媒行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同时,国家建设新文科要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互鉴与深度融合,这也为传媒教育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与理论支撑。跨学科融合课题旨在培养传媒学生具备多元知识结构与综合分析视角,以适应新质生产力下传媒行业复杂多变的发展需求。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方面,构建多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模块,整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要点,结合传媒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学科知识在传媒现象分析与业务开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设立跨学科案例分析与实践项目课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媒案例,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跨学科思维与协作能力。
大数据驱动课程:挖掘传媒数据价值。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传媒行业最为宝贵的资产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传媒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海量数据,从受众的浏览记录、点赞评论,到内容的传播路径、流量走向,数据贯穿其中。因此,开设数据类课程对于传媒教育而言势在必行。数据类课程致力于使传媒学生熟练掌握数据思维与数据处理技能,从而在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传媒数据海洋中精准挖掘价值。课程体系建设要着力于数据素养培育,开设数据科学基础课程,涵盖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等基础知识以及数据伦理与法规等内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据价值观并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
理论教学应包括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如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等,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实际传媒数据案例讲解算法应用,如利用聚类算法对新闻受众群体进行分类,以便进行精准内容推送。实践教学则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挖掘与分析项目,如对某一时间段内的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用户对特定话题的情感倾向、兴趣关联等,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owerBI等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同时,还要注重数据驱动决策思维的养成,从而培养学生在传媒业务运营中依靠数据驱动而非仅凭经验或直觉的科学决策习惯。
三、人才素质提升: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传媒人才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传媒人才素质决定着行业发展高度与未来走向。唯有在创新思维上突破传统,在自我驱动中持续成长,在伦理道德上坚守底线,方能在复杂多变的新环境里精准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成为推动传媒行业蓬勃发展的中流砥柱。
思政引领强化培养:筑牢传媒职业底线。在新质生产力深刻影响传媒行业的背景下,思政引领强化培养是塑造合格传媒人才的重要基石。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传播实践中,出现了价值取向不确定的现象。因此,对传媒人才的创新培养要做好价值引领,将技术相关价值观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对齐,筑牢传媒职业底线。这要求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政治意识、明确政治站位、把握舆论导向,将“坚持人民至上”等价值立场融入人智协同的实践创作中。对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算法系统有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并且能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复杂舆论生态中发挥良性作用,建构绿色智能传播舆论生态。传媒高校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未来的传媒职业生涯中,无论面临何种复杂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伦理意识,将道德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大众传递真实、有益、积极的信息,推动传媒行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传媒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围绕传媒人才培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根铸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做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力争“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学生时时受熏陶”。
创新思维孵化培养:点燃传媒创意引擎。创新思维孵化培养是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传媒人才的核心环节。人才应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接纳新观念、新技术,不被传统模式所束缚;具备深度的知识储备与跨学科整合能力,能从多学科交叉中汲取灵感;还需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与前瞻性眼光,准确捕捉潜在的传媒热点与受众需求变化。
学校可以构建创新创意课程体系,开设如创意启发工作坊、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等。在创意启发工作坊中,通过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创意游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还可以设立创新实践项目与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传媒作品或项目方案。通过创新思维孵化培养,传媒学生能够形成敏锐的创新洞察力与强大的创意生成能力,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传媒行业快速创新变革的浪潮中,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的传媒作品与业务模式,引领传媒行业的创新发展潮流。
自我驱动素养培养:激发传媒人才内生动力。在传媒行业快速变革的浪潮中,自我驱动素养成为传媒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关键个人素质。自我驱动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自我提升意愿,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传媒类专业教学内容广泛,涵盖新闻传播、广告营销、影视制作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众多学生在学业与职业探索中,缺乏清晰导向,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随意参与。这不仅导致知识技能掌握零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易使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迷茫无措,错过诸多优质机遇。因此,应引导传媒学生制定清晰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面对传媒行业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现实,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前沿知识,如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跨文化传播技巧等;鼓励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将新知识融入实际的传媒实践中;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在完成一个传媒项目后,从项目策划、执行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进行复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优化,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中保持持续进步的态势。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川传实践
四川传媒学院作为传媒类专业院校,在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借力新质生产力,通过更新传媒教学理念、革新传媒课堂体系以及全方位提升传媒人才素质等渠道,推动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全面发展,紧密对接当下传媒市场。
坚持根植传媒,服务传媒全产业链。四川传媒学院牢牢树立“生于传媒、长于传媒、服务于传媒”的理念,始终坚持“根植传媒行业,服务传媒全产业链”的发展定位。学校依据传媒产业链、创新链,优化设置了50个本科专业,形成覆盖传媒影视内容制作、传媒技术支持、融合媒体传播、创意美术设计、影视艺术表演、传媒管理与服务等传媒产业各领域,涵盖“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等传媒生产全流程的七大专业群,形成了服务传媒全产业链的较完善的传媒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根据重点服务传媒产业(行业领域),按照梯次建设思路,一方面聚力建强重点建设专业群,通过集中力量、优先支持、重点打造等举措,增强专业群实力、提升服务强链能力,围绕传媒产业内容制作核心,重点服务数字媒体新兴产业、传媒影视文化产业和融合媒体传播行业;另一方面增强服务传媒产业链的韧性,拓展做优传媒产业相关产业链专业群,通过拓展布局、优化提升、加强建设等举措,提升服务传媒产业的覆盖面和价值链,将服务链向传媒产业链的短板节点、上下游延伸,纵向深入传媒技术领域、横向拓展到传媒服务领域的主要环节。
学校着力通过打通专业建设壁垒、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等举措加强专业群建设:一是搭建交互课程体系推进跨专业课程共享,鼓励教师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搭建起不同专业的交互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学分,推进跨专业课程共享;二是促进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打破以专业为单元的教学硬件设施管理模式,建立全校性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管理体系,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搭建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三是加强专业间的交叉协同,加强统筹,通过课程联合作业、毕业作品(大戏)联合创作等项目推进专业间的联合教学、实践联动,增强集群内部专业的“黏性”,调动不同专业学生的相互协作。
紧跟时代前沿,与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四川传媒学院瞄准传媒产业的迭代更新,按照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同步推进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改革,促进“传媒+技术”“艺术+科技”的传媒产业急需人才的供需匹配。
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媒体融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发展战略,守正创新。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将报刊社、电台、电视台、官方网站等原有机构整合形成融媒体中心的主流媒体形态战略,在全国率先成立“融合媒体学院”,建立完善的融合媒体传播专业群;编导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立足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紧跟传媒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用影像讲好巴蜀文化故事,聚焦“网台剧、网综、微短剧+文旅,AI赋能新质生产力”等大视听行业发展前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与业内大型节目制作公司、官方主流媒体、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建网络视听产业学院。
另一方面,主动服务地方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紧紧把握地方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智慧广电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智慧广电学院,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跨媒体艺术等新兴专业,建设了超高清内容制作、标准检测、内容传输等系列实验室,参与编制了《4k超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实施指南(2020版)》《5G高新视频—VR技术白皮书(2020)》《5G高新视频—沉浸式视频技术白皮书(2020)》等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了服务“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的整体布局。2023年,学校获批“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
聚焦实践育人,探索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多种可能。四川传媒学院主动对接影视传媒行业和地方文化产业新需求,紧紧围绕现有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不够深、核心能力培养(产业岗位能力)在“教”与“学”中的贯通性不够强、教学资源支撑人才培养升级后劲不够足等关键问题,聚焦实践育人,重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设计,相应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课程结构等,形成了“三融合”“五对接”“三贯通”“三层次”的“3533”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服务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度、紧密性,践行“以本为本”,稳固育人之本。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三引入四突出五共同”,通过引企入校、引行入教、引研入学的“三引入”深化校企、校行、校研协同;将“突出以行业需求确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突出强化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突出校企合作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引进行业企业的资源要素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四突出”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优化基于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校企共建培养平台、共商教学计划、共组教学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推教学质量“五共同”,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方式改革。另一方面,实施“两减三增三改”。减与产业脱节的课程、减理论课程学时;增传媒前沿课程、增实践课程(占比35%左右)、增创新创业课程;改过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毕业论文改为毕业创作(设计)。
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优化,按“艺术+科技”“科技+艺术”思路布局跨专业、通识类、前沿性课程,将3D、4K/8K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知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专业教育。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模式,“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合一、“学—做—创”三统一、“产—学—用”三结合,开展分层次实践教学、项目制教学、对接产业标准教学,形成以社会实践检验专业实践的评价、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创新双创教育形式,按照“大一有意识、大二有规划、大三有行动、大四出成果”的思路,从时间、空间、专业、素质四个维度,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覆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全面“双师双能型”、全面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过程的全产业链实训、全方位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五个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按照“项目进课堂、教学在现场”的教学理念,紧密地将项目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同毕业论文(创作、设计)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实战类”项目的育人作用。
随着新质生产力持续演进,传媒行业将迎来更多变革与机遇。传媒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教学与培养模式,深化与行业、科技界的合作,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与高尚品德的传媒人才。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传媒人才将为构建更加多元、高效、富有活力的信息传播生态贡献力量,助力社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