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如何做好经济述评报道
日期: 2025-03-20来源:
摘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历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的2024年,经济可谓是全民讨论话题。在这些讨论中,有理性的声音,更不乏充斥着假象和非理性情绪的唱衰论调。本文试图探讨在“后真相时代”的复杂舆论环境中,如何运用经济述评这一新闻载体,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经济述评;经济光明论
2024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放在半年时间轴上看,5.0%的增速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放在全球坐标中看,这份经济增速依然是保持领先的。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崩溃论”“中国经济见顶论”“中国衰退已开始”等西方唱衰中国的论调未曾停歇。这些论调虽明显违背事实,却因长于煽动情绪,引起不少误读,也再次说明“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环境的复杂性。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后真相时代”,如何向公众讲清经济发展的大势,把光明论唱响?作为新闻述评的一个分支,经济述评发挥着“轻骑兵”的作用,让道理在思考中越辩越明。
一、经济述评长于讲道理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曾在《经济述评自析集》里写道,“记者有三个任务:报道、解释、预测。”解释,就是经济述评的功能。
所谓经济述评,是在叙述新近发生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阐释,从而表达记者观点、引导读者认知的一种评论体裁,其特点是夹叙夹议,从新闻事实入手,剥洋葱一般对事实进行层层解剖,把道理讲透。当下,经济形势更为复杂,舆论场也陷入“后真相时代”,“唱衰论”等沉渣泛起。“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最早见于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用以描述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2016年,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两起事件,让“后真相”一词迅速出圈。那一年,《牛津大辞典》把“后真相”评选为年度词汇,并定义为“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
换句话说,客观事实的重要性已退居次位,人们对情绪的关注超过了事实本身。于是就出现了熊猫丫丫被虐待、秦朗丢作业等一系列编造事件冲上热搜。反映到经济领域,月度、季度、年度实打实的经济数据,不如失业断供、商店关门的悲情故事来得更有流量,“光明论”不如“崩溃论”“见顶论”来得更有噱头。曾有媒体统计,《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设立“中国经济放缓”专栏,不到半年发表了160多篇文章,唱衰中国经济。
这种认知混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主流媒体要以严密分析和扎实论据回应舆论关切,批驳唱衰中国经济论调,引导公众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回应关切、引导公众,把道理讲透的经济述评是很好的载体。
二、五篇经济述评解读半年成绩
基于以上背景,2024年1月,当北京公布2023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5.2%的增速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后,我们就在思考,能否以经济述评的形式去解读北京这份来之不易的经济成绩单。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公众第一次对经济运行数据产生疑问。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实际增长与潜在增速之间的“落差”、各行各业冷热不均的“偏差”等话题,颇受舆论关注。去弄清“温差”和“落差”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公众在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型的背景下正确看待这些差距,正是媒体应该发力的地方。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最终选定了5个切入点——如何看待5.2%经济增速与个体“温差”、减量发展会不会“减”掉城市发展的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后北京还要不要发展制造业、北京是否还是顶尖人才的第一选择、为什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但仍有不少人感到“消费降级”。2024年2月19日至23日,《北京日报》连续5天在头版推出了“读懂北京经济数据”的系列经济述评,分别是《春江水暖》《舍得之间》《稳中求进》《未来之翼》《繁花待放》。
五篇述评刊发后,获得不俗反响。有网友在文章后留言:认真看完,这种宏观和微观的“温差”,解决起来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但至少我们要面对问题,国家和人民都有智慧,勇于面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写作经济述评的心得体会
当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呈现多元化、碎片化特征,新闻机构已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这也挑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机制,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经济述评可读好看,从而凝聚共识、改善社会预期?总结“读懂北京经济数据”五篇经济述评的写作实践,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不刻意回避难题
一篇报道能否吸引人读下去,选题是第一步,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经济领域的报道尤其如此。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对经济发展形势的报道,应以正面鼓劲为主,多报成绩与经验,少报困境与低谷。主要理由是,经济发展是一个行进中的动态过程,困境与低谷只是暂时的,从稳定大局考虑,应少触及。
正如武汉大学教授罗以澄曾撰文指出:当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尽如人意或者遇到挫折,出现经济滑坡时,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的报道时态就常常不相一致了:要么“滞后”——当时保持沉默,不予报道;等待经济发展走出“困境”,朝好的方向转化时才着手进行报道,报道的便是经济发展“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出现好转”“呈现回升局面”等等;至于何时进入“低谷”,何因进入“低谷”,这两个重要的新闻要素则很少予以涉及、披露。要么“趋前”——在经济发展处于困难或不利局面,而又必须作报道时,便从“今后会怎么样”的“预言家”的角度着手进行报道。这就使社会变化、发展过程的因果关系往往处于混沌状态。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是主要的议程设置者,报喜不报忧,尚能有一定效果。到了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博主、大V、达人……议程设置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经济发展和普通人的关系也日益深刻,还一味地回避难题,只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常规报道,难免给读者高高在上的感觉。
如何在“公众关心的”和“媒体想讲的”之间寻找结合点?基于经济述评夹叙夹议的特点,此系列在选题切入时就决定直面难题、解剖难题,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其客观认识难题,化消极为积极。
以《春江水暖》为例,这是述评系列的第一篇,开宗明义,聚焦北京5.2%经济增速与个体对经济回升感知不明显之间的“温差”。为何宏观数据明明亮点颇多,不少市民却觉得工作不好找了,生意不好做了,钱更难挣了?稿件通过分析统计规律,指出“温差”背后存在着一些客观原因:中小微企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它们的经营好坏被更多人感知,但对宏观数据的影响却相对较小;居民收入统计结果一般呈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会低于平均值;经济回暖从宏观层面渗透到百姓生活,需要时间,政策效力、消费潜能等红利释放也需要时间,等等。
这样的分析,实事求是,才更可能被读者接受。当然,这样的分析,也要求记者磨炼“四力”,在跑口上下真功夫、苦功夫,要能准确把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察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要能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和成因,察当前之形与未来之势;要能准确把握舆论场上的最新动态和风向,察信息交锋与观点博弈,从而写出针对性强、评论价值高、社会反响大的经济述评。正所谓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方能下笔有神。
(二)文风生动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稿件写给谁看?读者思维是新闻工作者须臾不能忘记的。尤其是经济报道,由于术语多、数据多、专业性强,容易写得抽象晦涩、枯燥干巴,变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所以,更得琢磨文风,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经济事实和经济道理讲清楚。如何做到文风生动?学会讲故事。故事化新闻是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往往先以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故事开头,再一步步展开报道,其好处在于使新闻视觉化,通过有人情味的细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使得原本抽象的新闻变得有贴近性、趣味性,以提高传播效能。
经济述评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因此,在动笔之前,我们就定下了讲故事的原则,用小故事来讲大道理。
比如,述评系列的第四篇《未来之翼》,聚焦的是北京的科技创新。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自改革开放以来便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聚集,落到新闻中,如何反映这种资源聚集?最终,我们选取了一个代表性数据——北京有114家“独角兽”企业,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稿件从大模型企业智谱华章的创业故事说起,在一没钱、二没资源、市场前景不明的2019年,获得中关村的租金支持,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并最终成长为国内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独角兽”,而中关村五道口,也孕育出中国大模型创业第一梯队的半壁江山。智谱华章爬坡过坎的经历,是众多创业企业都曾遇到过的,以这样的故事开头,比直接点出中关村五道口有多少家大模型企业的写法,更有贴近性。
再比如,述评系列的第二篇《舍得之间》,聚焦的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减量发展的探索。稿件开篇,就以西直门外大街第一高楼改头换面,挂上“北京金融科技中心”招牌的故事开头,通过昔日批发市场完成“镀金”的个案,带出北京减量发展、“瘦身健体”的成绩。这种写法,避开了从工作角度来叙事说理的窠臼,转而从读者身边可知可感的细节入手,将经济工作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
当然,故事化新闻对记者的要求更高。首先,更高的采访技巧。故事要能讲好,不能停留在简单了解新闻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的阶段,还得去寻找新闻事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与事件发展的关系、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事件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深处事件之中时和事件结束后的感受观点,等等。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调查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共情能力、缜密的逻辑力与判断力。
其次,更好的写作技巧。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是第一位的,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努力通过场景和对话描写,来还原新闻人物在事件中的动作、表情、心态、观点等,让读者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要求记者不断提高文学素养,钻研写作艺术,形成一套娴熟精确的写作手法。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突出可读性,刻意渲染一些细枝末节,忽略了新闻价值,这就成了舍本逐末。
四、结语
经济是一个宏观话题,但它的组成基础是微观经济活动,个人、家庭、企业,它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宏观经济的现象。所以,经济报道不光要有宏观视角,还要落在微观感受上。尤其是在“情绪比真相更重要”的时代,众多不实论调和负面评论充斥网络,让真相的获取和呈现更显珍贵。
面对这一挑战,媒体记者更要坚定信念,深入到各经济领域去发掘新闻真相,并努力改进报道方法,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新闻事实,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走向及其潜在影响。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经济报道的触达率,将中国经济光明论唱得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