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五新”路径——以辽宁国际传播中心创新实践为例
日期: 2025-07-25来源:传媒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发展形势的复杂演变,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在具体推进中,如何发挥各方主体的优势作用,打造全员参与、开放协同的国际传播格局,成为挖掘释放更多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其中,地方和城市作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主体,通过各自叙事机制的优化革新,可以为国际传播带来更多路径选择。特别是在政策、技术、平台等的多维赋能下,我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纷纷成立,并快速成长,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辽宁国际传播中心是全国正式成立的第五家省级国际传播专业机构,立足东北亚、面向全球,构建起“1+4+N+X”国际传播矩阵:一个平台,即iLiaoning多语种外宣平台;4个语种,即英、韩、日、俄四大报道语言;N个海外账号,即覆盖脸书、推特、油管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矩阵;X种无限可能,即与中央及其他省份国际传播中心协调联动。作为国家国际传播的组成部分和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辽宁国际传播中心深化机制改革、深挖特色资源、深耕优势内容,推出了一大批内容出彩、形式出新、传播出圈,具有国际传播视野的融媒体产品,实现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一、体制机制创新,辽报集团重大主题策划必有国际传播元素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的筹谋和擘画,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在人员配置、主题策划、产品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统合规划。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依托具有80年悠久历史的辽宁报刊传媒集团(辽宁日报社)运营全流程业务,集团目前拥有6报14刊,已成为东北地区最权威、最强大的新闻信息源,全媒体用户量达8000万,重大主题策划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辽报策划”品牌享誉全国。以海外传播矩阵平台建设为重要一环和主要支点,辽宁日报社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限制,聚合全集团资源,建立了由管理体系、内容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策划体系等构成的国际传播体系,积极探索、实践党报集团内宣外宣融合发展之路。在这一体系的有力支撑和有效运营下,集团重大主题策划必有国际传播元素、国际传播作品必由全集团所属媒体统一推送,内宣外宣形成强大支撑合力。
2023年,由辽宁国际传播中心牵头,以项目制形式调集全集团文字采编、视频拍摄、动画制作、美术设计、渠道拓展、活动运营等优势力量,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国宝在辽宁》(30集),以高标准、高质量、大气魄、大手笔做好“用辽宁文物讲好辽宁故事”这篇大文章。策划以“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为生产链条,建立“跨部门融合、多兵种协作、多平台传播、线上线下联动”全流程融合机制,纸媒、客户端、网站、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全媒体呈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辽宁国宝热”,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网阅读量超3.5亿人次,先后入选“中国好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网络国际传播精品案例,获得2023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提名奖等奖项。
二、话语体系创新,以内容优势打造精品国际传播项目
以国际传播理论来讲,话语属于一种思维符号和交易工具,通过话语可以赋予交流内容更多的意义,传达更多的价值观念,是影响他国认知、提升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创新对外话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关键在于要将传播主客体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保证他塑与自塑、故事与诉求的巧妙平衡,努力克服认知偏差、语境位差、情感温差,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与共鸣。
作为文明起源、文化根脉,辽宁红山文化是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物质和精神坐标。辽宁丰厚的文化“家底”是构建中华文化超级IP的禀赋特征,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极具发掘和传播价值,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巨大宝藏。围绕国家外宣工作大局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从世界需要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展现地方叙事三个层面加强重大选题策划,创新表达方式,将“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家常话唠出大道理”“以辽宁体验讲述中国机遇”的方法贯穿对外传播工作全过程,用外国人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富有“民间色彩”的叙事手法讲好中国故事,在海内外产生良好反响。《铁老外看中国》系列短视频以Vlog形式生动讲述外籍友人在辽宁寻找机遇、感受文化、创造精彩的人生故事,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网阅读量已超800万人次,留言点赞量超1万人次,创作经验被中宣部《对外宣传通讯》推介;大型全媒体策划《我在辽宁学中医》,以可视化手段和AI、动画等媒介技术,立体化呈现中医药的“十八般武艺”,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网阅读量超500万人次,多家省级外宣机构以法文、日文、韩文、泰文、西班牙文等在海内外媒体平台联动推介,并获得多位中国驻外外交官的点赞、转发;《来,上才艺——在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示国际互动传播》聚焦“Z世代”在辽留学生,精选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中华传统艺术的“洋达人”,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他们研习中华才艺、展示学习成果、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全方位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美通社、俄罗斯报、东北亚新闻等海外媒体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相关内容被新华社英文、意大利文专线采用。
以内容优势打造精品国际传播项目,辽宁国际传播中心还注重以分类传播、分层传播、分众传播提升话语体系建设精准化。一是传播区域的分类化,根据东北亚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不同圈层的传播定位和触达方向,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以“一域一策”“一国一策”“一地一策”开展精准化和贴近性传播,不断丰富国际传播的实践场域。二是产品体系的分层化,从用户思维和需求出发,构建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行业受众群体的特定话语体系,不断输出丰富多彩的故事文本,形成文旅体验类、数字经济类、高端访谈类、舆论斗争类等产品体系,以多元产品类型触发异国受众的分享欲。三是传播对象的分众化,通过对传播对象国目标用户的分群设定形成“用户画像”,通过从“基本款”到“个性化”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打造对应性的内容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价值认同的高度适配。在细分传播理念的指导下,辽宁国际传播中心通过Talk Liaoning、《“企”飞的辽宁》、《艺绘红山》、《冰雪辽缘》、《乐活西塔》、《我的中国日记》、《套娃姐妹花城市漫游记》等一批品牌栏目全面展示辽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好评,数十个短视频产品被中国驻外外交人员、外国驻中国外交人员和海外文化传播机构转发。其间,《铁老外看中国》《老外带你辽宁寻宝》《南北来客——白天也懂夜的黑》3件作品获得“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来,上才艺——在辽留学生中华才艺展示国际互动传播》入选中宣部“Z世代”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冰雪辽缘》入选2024年度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扶持项目。
三、传播渠道创新,与多方主体联动拓展传播新链路
美国是拥有全球性社交媒体最多的国家,脸书、推特、油管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均为美国主导,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和畅通有效的传播渠道是制约我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发力算法、算力、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并与多方主体开展务实合作,联动国内“朋友圈”、拓展海外“社交圈”、影响国际“舆论圈”。
辽宁国际传播中心围绕“iLiaoning”多语种外宣平台和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策划内容、设置议题、发起联动,强化跨地域、跨领域的战略性传播合作,拓宽内容分发渠道。“走出去”——经常性地举办走进海外高校和孔子学院活动,与MC俄语卫星频道、美通社、《读卖新闻》、韩国联合通讯社、韩国KBS电视台、俄罗斯报、中巴经济走廊报、北美华语电台联盟、德国杜塞尔多夫德中友好协会官网等建立了良好沟通和合作机制,重点项目被海外主流媒体“围观”、精品内容定期在海外展播成为新常态。“请进来”——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在全球范围内组建“海外传播官”队伍,在留学生群体中组建“特约主持人”队伍,充分发挥外籍友人和“Z世代”的本土优势和影响力,百余人的传播官和特约主持人队伍有效扩大了中国故事的受众触达力,增强了可信度。“沉下去”——以国传中心旗下《桥园》杂志为纽带,发挥遍布海外40万辽宁籍华侨在中国故事“出海”中的“桥梁”“地接”“窗口”作用,通过“侨联四海·中华寻根之旅”跨国全媒体活动,讲好海内外华侨故事,形成“呼朋引伴”式的扩散力。此外,中心横向还与四川、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级国际传播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在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设计话题、“组船出海”,在为海外受众提供同一主题、多元化视角的同时,实现了精准传播、有效互动、汇聚流量,共同提升了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行业示范创新,校媒共建国际传播基地硕果累累
深入挖掘释放更多的国际传播效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化、高效化国际话语体系,离不开一支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国际传播效能的高低,以及后续建设的可持续与否。国际传播人才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又要具备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等综合素养。国际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不能“单打独斗”,而是应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共享国际传播人才供需信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政府、媒体、高校、社会组织等多主体联动、同向发力、优势互补。
作为最早成立的省级国际传播机构之一,辽宁国际传播中心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面向东北亚进行国别研究、内容生产、渠道拓展等方面具有溢出性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传播人才培养贡献媒体力量和示范价值。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以海外传播矩阵平台建设为依托和着力点,积极与省内外语、新闻院系开展校媒合作,共建辽宁国际传播实践基地,以项目制形式每年提供实习岗位30余个。与此同时,辽宁国际传播中心采编人员还积极参与学校选修课教学和一流课程创建,聚焦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外传播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媒介技术等,通过“国际传播+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赋能外语、新闻教育,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就业方向。其中,与大连外国语大学共建的辽宁国际传播实践基地获评辽宁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联合申报的两个国际传播重点项目获批立项。
五、经营模式创新,“国际传播+政务商务服务”多点开花
资金、技术、资源和渠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作为新兴专业媒体机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运营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下实现融合发展,对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辽宁国际传播中心创建伊始,就将功能定位从“单一宣传”转向“综合服务”,并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化业务服务能力,不断培育、延伸内容制作、多语种翻译、代运营、文化交流、舆情监测等媒体服务,以“国际传播+政务商务服务”赋能增效。
在海外传播矩阵平台建设和运营中,辽宁国际传播中心积极发挥新兴媒体和出海平台作用,顺应互联网传播环境和外宣工作需要,创新经营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延伸传播链条,以高品质融媒体产品和媒体服务赋能国际传播效益效能。辽宁国际传播中心连续两年承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媒体服务,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报道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主办方和参会媒体记者的高度评价;与省外办、省友协等省市外宣部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非遗研究中心等文旅单位,以及省内各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为相关部门提供外宣平台运维、优质内容生产、海媒渠道分发等服务。与此同时,中心还深度参与外事机构的活动策划、接待、执行和伴手礼设计等,用专业的国际传播媒体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