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共创绿色城市新貌(“两山”理念20年)
日期: 2025-08-19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减污降碳领域取得瞩目成就。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众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积极转型,交通运输领域持续变革,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全国还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我国已建成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北京、上海、重庆等8个试点地方碳市场为补充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共同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污降碳中的作用。余国东所在的重庆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重庆把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纳入《美丽重庆建设行动计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余国东介绍,重庆率先印发动态更新后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精准管控818个环境单元。在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重庆位居全国第7、中西部第1。重庆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个,优化培育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345万吨、12.92亿元,发布“碳惠通”平台3.0版,注册量突破350万人。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产业结构中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占比较大,如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在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耗和碳排放压力。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要资源节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坚决不予准入。”余国东认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要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以及污染物区域替代削减等要求,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能耗、物耗、水耗要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领军和“链主”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做大、做优、做强环保产业。同时,更要资源开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水电和涉水低碳清洁能源项目,优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光是对资源开源节流,还要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